唐州太守

时属艰危应有系,天于名教岂无心。
大都狂贼终须灭,未杀忠臣祸不深。
太尉有灵朱泚败,中丞传旨禄山擒。
曾谁鼓舞康州事,儿女常情泪满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唐州太守》是北宋诗人李师中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对该诗进行更详细的介绍:

  1. 作者介绍:李师中是宋代的一位重要诗人,字诚之,为宋应天府楚丘人。他曾在广西提点刑狱并摄帅事,善于抚慰土著,还招降了侬智高的子宗旦,因此边民称他为“桂州李大夫”。他的一生经历了从政到被贬的不同经历,但都未曾放弃文学创作的热情。

  2. 诗歌原文:这首诗的原文如下:“时属艰危应有系,天于名教岂无心。大都狂贼终须灭,未杀忠臣祸不深。太尉有灵朱泚败,中丞传旨禄山擒。曾谁鼓舞康州事,儿女常情泪满襟。”。

  3. 诗意解析:首联“时属艰危应有系,天于名教岂无心”。这两句表达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统治者对传统道德名教的漠视。颔联“大都狂贼终须灭,未杀忠臣祸不深”则揭示了虽然有些暴乱最终会被平定,但那些杀害忠臣的行为并不会带来太大的危害。颈联“太尉有灵朱泚败,中丞传旨禄山擒”提到了历史上的两位官员,太尉和中丞,他们分别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的决策,成功平定了朱泚和禄山的叛乱。尾联“曾谁鼓舞康州事,儿女常情泪满襟”则是对历史的反思,指出在国家动荡时期,普通百姓的生活充满了泪水和悲伤。

  4. 作品赏析: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作者深刻的忧患意识和对忠诚与背叛的深刻思考。通过对比忠义之士与残暴之徒的结果,诗人表达了对于正义和忠诚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动荡和个人悲剧的现实。

  5. 写作背景:李师中的这首《唐州太守》创作于宋朝,这个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北宋初年,由于政治腐败和军事上的失利,社会陷入了动荡。这首诗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不稳定因素以及作者对于这些现象的思考和感慨。

《唐州太守》不仅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诗作,更是一首富有历史意义的作品。它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也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国家命运和历史进程的关注和思考。对于爱好文学的人来说,了解这首诗及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能够更好地领会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和深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