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石二首 其二

鸡笼山下是和州,隔岸闻呼见点头。
不见东归夜郎客,锦袍谁共醉扁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采石二首 其二》的作者是张以宁,而不是李之仪、李流谦或宋代词人这首诗作于元末明初。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张以宁(1302—1370),字志道,号翠屏山人,福建古田人,元末明初诗人。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生活状态,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 他的诗歌风格以清健著称,其诗作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
  1. 诗歌原文
    天堑西边牛渚矶,燃犀谁敢照朱衣。而今荡桨平如掌,薄暮渔童买酒归。

  2. 诗歌解读

  • “天堑西边牛渚矶”:描述了牛渚矶这个地理位置的特点,牛渚矶位于长江边,地势险要,有“天堑”之称。
  • “燃犀谁敢照朱衣”:燃犀是指用火光照亮水面或河底,这里的“朱衣”可能是指身着官服的官员或士兵。这句表达了对那些穿官服的人的敬畏之情,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和权力关系。
  • “而今荡桨平如掌”:描述了船桨在水中划动的情景,与前两句形成了对比,表达了一种平静、和谐的感觉。
  • “薄暮渔童买酒归”: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傍晚场景,渔童提着酒桶回家,展现了渔民的日常生活。
  1. 诗歌鉴赏
  • 这首诗通过描绘牛渚矶的自然景观和渔民的生活,反映了元末明初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 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活动的描写,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1. 文学价值
  • 作为元末明初的文学作品,这首诗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力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对后世诗歌创作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采石二首 其二》是元末明初诗人张以宁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通过对牛渚矶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生活的描绘,体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独特见解。这首诗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也是理解元末明初社会变迁的重要文献之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