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采石臻山主不遇 其二

十年采石寄漂蓬,广济虽名寺亦空。
将为新来有消息,依前山不结蓬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访采石臻山主不遇其二》是宋代诗人李之仪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1. 作者简介
  • 诗人生平:李之仪(1038年—约1117年),字端叔,号竹坡,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以其精湛的诗词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于世。他出生于一个文化背景深厚的家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
  • 创作风格:李之仪的诗作以婉约派为主,擅长表达深情与哲理。他的作品中常融入自然景色,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1. 诗歌原文
    十年采石寄漂蓬,广济虽名寺亦空。
    将为新来有消息,依前山不结蓬笼。

  2. 诗意解析

  • “十年采石寄漂蓬”:这里的“采石”可能指的是历史上的一个地名或者某种特定的意象,而“漂蓬”则形容诗人或其友人在漂泊不定中度过的时光。通过这一描述,表达了一种孤独与漂泊的生活状态,以及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和感慨。
  • “广济虽名寺亦空”:这里的“广济”同样可能是一个地名或象征性的概念,而“空”则表达了寺庙虽然名声在外,但实质上却无人问津、冷清萧条的情境。这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批判或失望之情。
  • “将为新来有消息”:此句表明诗人对未来抱有希望,期待新的转机或消息的到来。这种态度体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对未来的憧憬。
  • “依前山不结蓬笼”: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现状的接受和适应,即便周围环境依旧,他也选择继续留守。这里的“山”可能象征着诗人的精神寄托或是生活的场所。同时,“不结蓬笼”也暗示了诗人对于简朴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访采石臻山主不遇其二》作为李之仪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现了其卓越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宋代社会的某些风貌和文人的生活状态。这首诗以其简练的语言和深邃的内涵,成为后人学习和欣赏的对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