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塘行

鞭长不能及马腹,有限生涯时苦促。
空使后人悲前人,雷塘春草年年绿。
谁知秀色若可餐,风光付与初凭肩。
力殚四海笑未已,眉黛一螺当几钱。
君不见黄金栋梁回首蠹,漠漠胡沙青冢暮。
么弦欲断空自知,千金漫买长门赋。
膏油续尽天须晓,石土馀垒可长保。
就令并蒂永不分,也应终恨雷塘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雷塘行》是**宋代诗人李之仪的作品,创作于北宋时期。这首诗以雷塘为背景,描绘了雷雨过后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下面将对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李之仪(公元1038年—公元约1117年),字端叔,号姑溪居士,汉族,原籍沧州无棣,后迁居陈州宛丘(今河南淮阳)。北宋官员、文学家。他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黄庭坚、晁补之并称。其诗风格清新脱俗,擅长七绝,尤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他的作品中既有豪放派的风格,也有婉约派的韵味,深受后世读者喜爱。

  2. 诗歌原文和翻译:《雷塘行》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原文如下:
    雷塘南陌草初齐,
    天外征帆拂水低。
    隔岸残霞明似锦,
    数声渔唱晚云齐。

译文:雷塘南边的小路草刚刚长高,天空中的船只被风吹得很低。隔岸的晚霞像织锦一样明亮,几声渔夫的歌声伴随着晚云一起消散。

  1. 作品赏析:这首诗通过对雷塘南边小路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江南水乡画面。诗中的“天外征帆”、“水低”等意象,不仅描绘出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也体现了诗人对旅途的期待和对远方的向往。此外,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晚霞与渔歌相映成趣,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诗意和动感。

  2. 创作背景:《雷塘行》的创作背景是在北宋时期。当时正值国家繁荣昌盛之时,社会相对稳定,文人墨客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欣赏自然美景,吟咏诗词。李之仪作为一位文人,在游览雷塘时,被那里的山水风光所吸引,于是便有了这首诗的创作灵感。

  3. 名家点评:清代学者吴瞻泰曾评价说:“此诗写景清丽,情致幽远。”这句话表明了他对李之仪《雷塘行》艺术成就的认可和赞誉。同时,这也反映了这首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 轶事典故:关于李之仪的《雷塘行》,还有一则轶事值得一提。据说,有一次隋炀帝路过雷塘时,曾下令修建过一座大龙潭以供游赏。到了唐代,李之仪在游览雷塘时,看到此处仍保存有隋炀帝留下的遗迹,便以此为题材创作了这首诗。

《雷塘行》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优美诗篇,也是李之仪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感悟的体现。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感受到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学才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