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刘君俞城西寺避暑

节欲春秋交,寒暑争愈悍。
故知阴阳气,盛极暑方变。
七月庚伏末,困弱但流汗。
天地一大炉,造物虐相玩。
早衰虚实反,举动多颠眩。
安得甘露浆,凿顶沃清灌。
招提古浮图,岿壮压西甸。
烈风无时休,寂阴却炎暵。
几有篮舆兴,客来发我愿。
共游不暇徐,到寺日未旦。
童儿青芒屩,洁洒花雨散。
斌驳溪石枕,凝滑水纹簟。
张置相对卧,境闲心不乱。
有时闻妙香,忽来传静饭。
饱起摩腹行,看尽长廊遍。
却呼竹窗僧,汲泉具茗碗。
道在语嘿间,浅深随所见。
同将烦恼蠲,尽洗清凉观。
兹游岂无益,欲继慎莫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同刘君俞城西寺避暑》是宋朝著名文学家李复的代表作品。该诗通过描述夏日炎热与避暑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赏及内心的宁静。下面对这首诗的内容和特点进行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节欲春秋交,寒暑争愈悍。故知阴阳气,盛极暑方变。七月庚伏末,困弱但流汗。天地一大炉,造物虐相玩。早衰虚实反,举动多颠眩。安得甘露浆,凿顶沃清灌。招提占浮图,岿壮压西甸。烈风无时休,寂阴却炎暵。

  2. 诗句解析

  • 节欲春秋交,寒暑争愈悍。:描述了季节变化中的冷暖交织,以及这种变换带来的强烈感觉。“节欲”可能指节制欲望,而“春秋交”则暗示了四季的交替。
  • 故知阴阳气,盛极暑方变。:通过对阴阳变化的观察,表达了盛夏时节阳气达到顶峰,导致暑热更为明显的哲理思考。
  • 七月庚伏末,困弱但流汗。:指出农历七月接近立秋时节,尽管身体虚弱但仍感到出汗,描绘了自然界中气温与人体感受的密切关系。
  • 天地一大炉,造物虐相玩。:比喻自然界如同一个大熔炉,不断变换着温度和气候,同时也暗示了大自然的无常与无情。
  • 早衰虚实反,举动多颠眩。:反映了夏季天气炎热导致的人们体力消耗大、容易疲劳的现象,同时也表现了夏日中人们的精神状态。
  • 安得甘露浆,凿顶沃清灌。:表达了想要像古人那样寻找清凉之地的愿望,同时暗喻通过某种方式来解除身体的不适感。
  • 招提占浮图,岿壮压西甸。:描写了寺庙建筑的壮观,以及其在夏日高温中依然屹立不倒的景象,象征着坚韧与毅力。
  • 烈风无时休,寂阴却炎暵。:描绘了烈日下猛烈的风和寂静中相对清凉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 文化背景:《同刘君俞城西寺避暑》的创作背景是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氛围相对稳定,文人墨客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去游历名山大川,体验自然之美。同时,宋代文人对于自然景观的赞美和描绘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李复作为当时著名的文人,其作品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值得深入探讨和学习。

《同刘君俞城西寺避暑》不仅是一首优美的文学作品,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不仅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夏日避暑的美好场景,还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赏析,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