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十咏 倚杖

倚杖看修竹,晚林疏雨秋。
砧声村远近,风力鸟沉浮。
愁鬓老前白,闲心物外休。
出门无伴侣,小立看汀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晚十咏·倚杖》是李弥逊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在秋天傍晚独自赏竹、听雨的心境以及对自然美景和闲适生活的向往。下面将详细分析这首作品:

  1. 作者简介
  • 李弥逊:字天羽,号冰叔,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诗歌清新脱俗,具有独特的风格,被后世广泛传颂。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作创作于宋代,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方式与内心世界。
  • 个人情感:作为一位经历了宦海沉浮的文人,李弥逊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1. 诗词原文
  • 倚杖看修竹,晚林疏雨秋。
  • 砧声村远近,风力鸟觉浮。
  • 愁鬓老前白,闲心物外休。
  • 出门无伴侣,小立看汀鸥。
  1. 作品赏析
  • 意境描绘:《秋晚十咏·倚杖》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秋天傍晚的山水画卷。诗人通过“倚杖看修竹”、“疏雨秋”等描写,传达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美。
  • 情感表达:诗中的“愁鬓老前白,闲心物外休”透露出诗人对于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于超然物外的闲适生活的向往。
  • 艺术手法: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如“风力鸟觉浮”,使自然景色仿佛有了生命,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1. 历史意义
  • 文学价值: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李弥逊的文学才华,也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 文化影响:在中国古代诗词史上,《秋晚十咏·倚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秋晚十咏·倚杖》是一首充满哲理与美感的诗歌,它不仅展示了李弥逊高超的文学技巧,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美和内心世界的深刻感悟。这首诗作是研究宋代文学、书法和绘画的重要参考,也是了解古代文人生活情趣的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