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安寺谒归云老人不遇

入寺又逢曦未来,草荒庭院几生埃。
黄华翠竹无人问,只得僧房一梦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崇安寺谒归云老人不遇》是宋代诗人李弥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李弥逊(1082年—1153年),字似之,号筠西翁,北宋苏州吴县人,是南宋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他出身于一个有文化传统的家庭,早年通过科举考试入仕。李弥逊在政治舞台上曾因直言进谏而受到过贬谪,后得以复起,并在高宗绍兴年间担任过多个要职。
  1. 创作背景
  • 《崇安寺谒归云老人不遇》是李弥逊在宋徽宗宣和末年知冀州时所作的一首诗。当时的政治局势紧张,金兵南侵的危机日益临近,李弥逊因此深感国事堪忧。
  1. 诗作原文
    入寺又逢曦未来,草荒庭院几生埃。
    黄华翠竹无人问,只得僧房一梦回。

  2. 作品鉴赏

  • 这首诗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崇安寺偶遇归云老人时的所见所感。诗句中“草荒庭院几生埃”反映了寺庙荒凉的景象,而“黄华翠竹无人问,只得僧房一梦回”则表达了一种对世事变迁的无奈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1. 思想内容
  • 整首诗渗透着一种深沉的历史沧桑感。通过对崇安寺及其周边环境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深刻思考。同时,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历史观念也给读者以启示和思考。

李弥逊的《崇安寺谒归云老人不遇》不仅是一首艺术性极高的诗歌,同时也是一部充满历史意义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反映了作者个人的情感世界,更折射出北宋末年到南宋初年的社会动荡和民族矛盾。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