雉堞连云左海傍,曾攀鲸背到扶桑。
蒙冲声教通韩国,梵刹光明记育王。
地接天台仙圣宅,山藏奎画妙圆章。
时清幕府多馀暇,薄采江珧荐豆觞。
送刘子材四明幕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刘子材四明幕官》是一首宋代诗人李正民的作品,其原文如下:雉堞连云左海傍,曾攀鲸背到扶桑。蒙冲声教通韩国,梵刹光明记育王。地接天台仙圣宅,山藏奎画妙圆章。时清幕府多馀暇,薄采江珧荐豆芳。 这首诗描绘了四明(今宁波一带)的壮丽景色以及作者对友人刘子材在四明幕中的赞颂之情。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从诗的内容来看,李正民以雄奇的笔触勾勒出了四明的地理特征和自然景观。“雉堞连云左海傍”描绘了四明地区城墙高耸、濒临东海的景象;“曾攀鲸背到扶桑”则表达了作者想象中与友人共同征服海洋的壮志。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四明的地理之美,还反映了诗人豪放的性格及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从诗的结构来看,《送刘子材四明幕官》采用了四言古诗的形式,节奏明快,语言精炼。这种形式不仅便于记忆,也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能够深入人心。此外,诗中多次使用地名如“左海”、“扶桑”、“梵刹”,这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地方色彩,还体现了李正民对四明地区的深入了解和热爱。
从诗的象征意义来看,李正民通过描述四明的自然风光,寄托了自己对友人刘子材在四明幕中的期待和祝福。诗中提到的“梵刹光明”可能是指寺庙或佛教圣地,而“梵刹光明记育王”则可能是在表达对友人德行的赞誉和对其政治前途的美好祝愿。
《送刘子材四明幕官》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更是一部充满深情厚意的作品,通过赞美四明的地理和文化,展现了诗人的个性和情感。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宋代文化的特色,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