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行十首 其八

晚泊铜陵口,烟村八九家。
岸沙崩浪响,江雨带风斜。
泛泛浮波雁,捎捎接翅鸦。
无情东注水,对尔叹年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江行十首 其八》是清代诗人陈恭尹的作品。下面将从诗歌内容、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等几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介绍:

  1. 诗歌原文
    孤屿能高下,长江与吐吞。
    小如园囿物,深作海潮门。
    雷电生晴昼,鱼龙聚石根。
    往来舟不泊,心怯怒涛奔。

  2. 诗歌赏析

  • 意境描绘:诗中的“孤屿”、“长江”等元素,勾勒出一幅辽阔且具有动态美的画面。通过对江水的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 象征含义:岛屿象征着独立或孤独,长江则代表了宽广与深邃。两者的结合,反映了诗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感以及内心世界的广阔。
  • 情感表达:诗中“来往舟不泊,心怯怒涛奔”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恐惧与不安。这种情感的表达使诗歌更加生动,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人巧妙地使用了“雷电生晴昼”等自然现象来增强画面的冲击力,使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场景。
  • 语言风格: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过寥寥数语就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内涵。
  • 结构布局:《江行十首 其八》的结构紧凑,层次分明,从自然景观到内心感受,层层推进,使得整首诗既有外在世界的宏大,也有内心世界的细腻。
  1. 历史背景
  • 作者介绍:陈恭尹(1631年—1700年),字伯恭,号灵洲,广东顺德人,清代诗人。他在文学上的成就颇丰,尤以诗词著称。
  • 时代背景:此诗创作于清朝初年,这一时期的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频繁,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 社会意义:作为一位官员,陈恭尹在治理地方时注重法制,严明执法,为百姓谋福利,他的政绩在当地有很高的评价。
  1. 文化意义
  • 文人精神:陈恭尹的诗歌反映了文人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哲理的探索,体现了一种追求自然和谐与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
  • 文学价值: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内涵,被后世诗人和学者所传颂,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江行十首 其八》不仅仅是一首反映自然景观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刻思想感情的作品。通过对它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以及诗人个人的思想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