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峰村口寺,旧有昼公房。
鸟宿猿啼处,风吹月在傍。
揭云松景黑,涸石藓痕黄。
明日烟霞外,相望隔夕阳。
送僧归杼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僧归杼山”不是文学作品,而是《送僧归剡山》一诗中的一句。贯休的这首诗反映了唐代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诗人自身对于名利看淡、追求精神解脱的态度。《送僧归剡山》这首诗表达了对僧人的祝福和对其精神追求的赞赏,同时也体现了作者个人对于世俗纷扰的超脱态度。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
作者介绍:《送僧归剡山》是唐代诗人贯休的作品之一。贯休,俗姓姜,字德隐,唐朝名僧诗人,婺州兰溪人。他因参与政治斗争而流离失所,晚年居住在杭州灵隐寺。贯休以其诗作和书法著称,其作品多反映了他对佛教的信仰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诗歌原文:远逃为乱处,寺与石城连。木落归山路,人初刈剡田。荒林猴咬栗,战地鬼多年。好去楞伽子,精修莫偶然。
诗句赏析:首句“远逃为乱处”,描绘了僧人逃离乱世的场景,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动荡。第二句“寺与石城连”,通过“石城”这一意象,暗示了寺庙与周边环境的紧密联系,以及佛教在此地的深远影响。第三句“木落归山路”,表达了秋天的景象,同时也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回归。第四句“人初刈剡田”,描绘了农夫收割田地的情景,暗示了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艰辛。第五句“荒林猴咬栗”,以动物的捕食行为比喻人心的浮躁和社会的纷争。第六句“战地鬼多年”,则揭示了战争带来的创伤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最后两句“好去楞伽子,精修莫偶然”,则是对僧人修行的劝勉,希望他能在佛法中找到真正的归宿和平静。
《送僧归剡山》不仅是一首表现诗人个人情感和思想的作品,也是一部反映唐代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的文献。通过对这首诗及其背景的了解,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