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燕四十馀日归兴殊切口占赋归 其一

朝来收拾挂风蒲,肯效当年贱丈夫。
尚有耕庐寄汾曲,岂无卜肆在成都。
荷移凉意归红蓼,竹让秋声与碧梧。
寂寞南朝亡国恨,当时为不用真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羁燕四十馀日归兴殊切口占赋归》是宋末元初诗人汪梦斗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也深刻揭示了诗人内心世界与精神追求。下面将对该诗及其背景、内容和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 作品简介
  • 创作背景:汪梦斗生活在南宋末年至元初的动荡时期,其诗歌常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和家国情怀。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他的个人经历、时代变迁及政治立场有关。
  • 作者简介:诗人汪梦斗字以南,号杏山,为徽州绩溪人。宋末江东漕试中魁,后因不愿仕元而辞官,隐居乡郡教授生徒。
  1. 诗词原文
    朝来收拾挂风蒲,肯效当年贱丈夫。尚有耕庐寄汾曲,岂无卜肆在成都。荷移凉意归红蓼,竹让秋声与碧梧。寂寞南朝亡国恨,当时为不用真儒。

  2. 诗词解析

  • 朝来收拾挂风蒲:诗人清晨起床后,发现窗外挂着风蒲(即蒲苇),联想到自己的境遇,表达了一种无奈和凄凉之感。
  • 肯效当年贱丈夫:诗人自比为当年不屈于权贵、敢于直言的“贱丈夫”。此处流露出诗人的自尊与傲骨,以及不愿随波逐流的决心。
  • 尚有耕庐寄汾曲:尽管身处乱世,诗人仍想保持一份清高,选择在家乡汾曲边耕读传家,寄托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岂无卜肆在成都:成都在当时是商业繁华之地,诗人用反问的语气表达出虽然有条件从事商业活动,但他宁愿坚守内心的信仰和理想。
  • 荷移凉意归红蓼,竹让秋声与碧梧:描述了从荷塘到竹林的变化,暗示了季节交替带来的不同感受和心境的转变。
  • 寂寞南朝亡国恨,当时为不用真儒:诗人深感遗憾,因为自己未能像那些真正的儒家学者那样为国家做出贡献,表达了一种深深的自责和悲愤。
  1. 艺术特色
  • 主题思想:此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生活细节,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理想的关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 艺术手法: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手法,如“荷移凉意”、“竹让秋声”,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活动。同时,诗句中的反问句式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情感表达:整首诗洋溢着一种深沉而又复杂的情感,既有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也有对理想的执着和坚持,展现了诗人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
  • 语言风格:诗句简洁而富有韵味,语言优美,既有北方豪放之气,又不失南方婉约之韵,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和艺术才华。
  • 历史价值:此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人心态,还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献价值,为研究宋元时期的文学和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羁燕四十馀日归兴殊切口占赋归 其一》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诗歌。它不仅展示了汪梦斗深邃的思想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追求,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读者来说,这首诗无疑是值得一读再读的佳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