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故相留公 其一

苍天有意不能违,行迈心摇赋黍离。
弼既遭艰寻罢政,质如在位必迟疑。
身逢今日多休问,事在当年偶少思。
缘是庚申轻放入,力争不似甲辰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上故相留公 其一》是宋末元初诗人汪梦斗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上故相留公 其一》是汪梦斗在宋元更迭时期,面对世事变迁所创作的一首作品。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也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世界。以下将详细探讨这首诗:

  1. 作者背景
  • 生平简介:汪梦斗是宋末元初的著名诗人。他在宋景定中通过科举考试获得成就,并担任过承节郎和江东司制干官的官职。然而,在宋亡之后,他受到谢昌言的推荐,被召至京师,但并未接受官职。此后,他转而教授乡村,并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
  • 文学成就:汪梦斗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曾参与编纂《北游集》、《云间集》等作品。他的文学贡献不仅在于诗歌,还包括了对历史事件的记录以及对人物的刻画,这些都使他成为了元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人物。
  1. 诗歌原文
  • 原文内容:《苍天有意不能违,行迈心摇赋黍离。弼既遭艰寻罢政,质如在位必迟疑。身逢今日多休问,事在当年偶少思。缘是庚申轻放入,力争不似甲辰时。** 这首诗表达了对过去政治动荡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展望,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对于国家兴衰、个人命运的深刻理解。
  • 诗意解析:诗人通过“苍天有意不能违”表达了对天道的无奈与敬畏;而“行迈心摇赋黍离”则描绘出诗人在动荡中的内心挣扎与不安。接下来的句子“弼既遭艰寻罢政,质如在位必迟疑”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对个人的影响,以及身处其中的人可能面临的困境。最后一句“缘是庚申轻放入,力争不似甲辰时”则是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总结,同时也表达了一种不甘平庸的决心。
  1. 艺术风格
  • 诗歌结构:《上故相留公 其一》采用传统的七言律诗形式,每句七个字,共有四联,共四十个字,这种结构使得诗歌的节奏感强,易于吟诵。
  • 修辞手法:这首诗在语言运用上十分讲究,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苍天有意不能违)、拟人(行迈心摇赋黍离)、排比(身逢今日多休问)等,这些技巧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 文化内涵
  • 历史事件反映: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南宋灭亡后政治动荡时期的复杂情感。诗中的“弼既遭艰寻罢政”暗指了历史上的忠臣如赵汝愚等人因政治原因被迫离职的情况,反映出当时的政治生态和士人的困境。
  • 哲学思考: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天命和个人选择的思考,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天命与人事结合的思想。这种对人生和历史的双重关注,显示了诗人深刻的哲学素养和独到的见解。
  1. 后世影响
  • 文学评价:汪梦斗的这首作品因其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技巧受到了后世的高度评价。许多学者认为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还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变迁。
  • 教育意义:由于其文学价值和文化深度,该诗被选入多个教材和文学研究书籍中,成为研究和学习的对象。同时,它也为现代读者提供了了解古代文人生活及其思想感情的途径。

《上故相留公 其一》是汪梦斗在元初时代创作的一首具有深意的七言律诗。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能领略到汪梦斗作为一位文学家的艺术魅力,也能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这首诗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为研究宋代晚期的政治变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