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出都

十年中都官,未审去宫阙。
一朝使万里,驿骑催早发。
徘徊景阳道,瞻望未央闼。
高城接浮云,佳气正蟠郁。
我马何迟迟,中情屡如失。
王事戒靡盬,臣心敢它恤。
曷月还归哉,归期幸可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出都》是元代诗人马祖常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水出卢龙塞,山连碣石宫。云海鸿潆气,归帆杳霭中。
  2. 诗歌背景:《出都》作于元代至顺元年(1330年),当时马祖常因政治变故离开京城,途经卢龙塞(今河北省唐山市附近)时所作。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登临长城时的感慨和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3. 诗歌内容解读:这首诗通过描写卢龙塞的壮丽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古都的无限眷恋和哀愁。“水出卢龙塞”描绘了长城的雄伟景象,暗示着国门之险;“山连碣石宫”则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帝王宫殿,流露出对历史的追忆。
  4. 艺术特色:马祖常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云海”、“雁影”,以及“日华”等,这些词汇不仅增强了诗的意境,也让读者能够更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绪。
  5. 文化背景: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安与动荡,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这种借景抒情的方式,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对风景的描述,更是对时代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
  6. 文学价值:作为元代的代表作品,《出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展示了那个时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思想风貌。

《出都》不仅是一篇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也是了解元代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通过这首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元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以及诗人的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