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泰叔

一身已与世相违,宁假虚名竹帛垂。
老去读书聊自遣,病多饮药倚支持。
长因斜日增离恨,却有秋风慰所思。
屡辱高吟不即报,使来多值欲眠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李泰叔》是诗人沈辽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作者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作者简介
  • 沈辽:字叡达,杭州钱塘人,以兄任入官,曾任监寿州酒税、审官西院主簿等职,后因事下狱流永州,徙池州,筑室齐山名“云巢”,杜门不出。工文章,尤长歌诗,趣操高爽。
  • 生平背景:《和李泰叔》的创作背景与沈辽的生活经历紧密相关。他的一生历经坎坷,从官宦到贬谪,再到隐居生活,这些体验都融入了他的诗歌创作中,使得《和李泰叔》具有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1. 诗歌原文
  • 身已与世相违,宁假虚名竹帛垂。
  • 老去读书聊自遣,病多饮药倚支持。
  • 长因斜日增离恨,却有秋风慰所思。
  • 屡辱高吟不即报,使来多值欲眠时。
  1. 作品赏析
  • 情感表达:《和李泰叔》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内心的挣扎。通过对比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官场生涯的失望。
  • 艺术手法:诗歌采用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如“一身已与世相违”和“病多饮药倚支持”,既描绘了诗人的生活状态,又表达了他的情感世界。
  • 文化价值:《和李泰叔》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宋代文人文化心态的一种反映。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折射出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敏感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1. 写作背景
  • 政治背景: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压力和精神挑战。沈辽作为一介文人,在官场的沉浮中逐渐体会到了世事的无常和个人命运的脆弱。
  • 个人境遇:沈辽因事下狱流放,后来虽得赦免但被迫远离政治中心,最终选择隐居山林。这样的生活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对生活的理解和对艺术的追求。

《和李泰叔》不仅是沈辽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和文化意义的诗歌。它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对于生命、理想与现实的深刻认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