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桐庐 其一

决决溪流不满滩,独怜舟子上风湾。
日斜指点西村渡,竹户茅墙趁碧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桐庐》是宋代诗人郑刚中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江边夜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旅途劳顿的感慨。《次桐庐》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幅流动的画面,它不仅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以下是具体分析:

  1. 诗歌原文
    决决溪流不满滩,独怜舟子上风湾。
    日斜指点西村渡,竹户茅墙趁碧山。

  2. 创作背景:《次桐庐·其一》的作者沈与求生活在宋代,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对旅途中所见所感的记录。诗中的“决决溪流”和“上风湾”等词语,生动地勾勒出了江水的动态和舟子航行时的独特位置。

  3. 诗歌赏析

  • 在《次桐庐》中,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静谧而又活泼的自然场景。诗中“决决溪流”用来形容溪水的湍急,而“不尽滩”则表现了河流在某些地方的狭窄和曲折,这样的对比增强了画面的动感。
  • “独怜舟子上风湾”,这里的“独怜”表达了诗人对舟子在逆水行舟时的辛苦的同情。这种情感的表达,让整个作品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气息。
  • “日斜指点西村渡,竹户茅墙趁碧山”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日落时分的场景。夕阳西下,余晖洒在西村渡口,而远处的竹篱茅舍在碧绿的山色中若隐若现,构成了一幅温馨和谐的画面。

《次桐庐·其一》不仅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景的短诗,它还蕴含着诗人的情感和哲理。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以及他们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