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吴江 其二

小邑萧条兵火馀,狐狸入市自相呼。
茅墙竹户斜阳里,十室生涯久已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吴江 其二》是宋代大臣、诗人沈与求的作品。诗中描绘了小邑萧条,兵火过后的荒凉景象,以及狐狸入市自相呼的小市镇的残破和生活困苦。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沈与求(1086—1137),字必先,号龟溪,湖州德清(今属浙江省)人。他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以诗歌见长。

  2. 诗句原文解析

  • “小邑萧条兵火馀”:这句描述了一个遭受战争破坏后的小镇,给人一种凄凉、破败的感觉。”小邑”指的是一个规模较小的城镇,”萧条”则表达了战后的荒凉与冷清。”兵火馀”则指出这场战事已经结束,但留下的痕迹让人难以忘怀。
  • “狐狸入市自相呼”:这句诗通过动物的行为来象征人的无助和生活的艰辛。在战争中,人们可能失去了家园,剩下的只是废墟中的残骸和生存的艰难。
  • “茅墙竹户斜阳里”:这里描写的是战后的场景。”茅墙竹户”指的是简陋而朴素的住所,”斜阳里”则暗示着日落时分,一切都显得格外寂静和冷清。
  • “十室生涯久已无”:这句诗直接表达了战争对人们生计的影响。”十室生涯”意味着几乎整个社区的生活都陷入了困境,”久已无”强调了这种状态的持续时间之长。
  1. 作品背景与影响
  •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宋代,具体时间不详,但可以推测是在国家经历了一场重大战争之后。战争带来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 文学价值:作为宋诗的代表之一,《次吴江 其二》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深刻的社会意义也是其价值所在。通过对战乱后生活的描绘,诗人展示了普通人在苦难面前的无奈与坚韧。

在欣赏这首诗时,读者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首先,它让我们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其次,它也体现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最后,这首诗也反映了宋代文人面对国家大事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次吴江 其二》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作,更是一首反映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之一,值得后世不断地研究和传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