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吴克明 广文赋梅

谁咏寒枝入国风,广文官冷更诗穷。
偶随岸柳春先觉,试比山樊韵不同。
十顷清风明月外,一杯疏影暗香中。
遥知一夜相思后,铁石心肠也恼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吴克明广文赋梅》是南宋词坛一代大家辛弃疾所作的七言律诗,以咏梅为主题。下面将从诗歌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以及文化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1. 创作背景
  • 诗人简介: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豪放派词人,同时也是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其词作广泛流传,深受后世喜爱。
  • 作品出处:这首诗是辛弃疾在任广文馆教授期间所作,反映了他对梅花的喜爱与赞美。
  1. 艺术特色
  • 意象塑造:诗人通过对梅花的描绘,展现了梅花的高洁、孤傲品质。如“谁咏寒枝入国风,广文官冷更诗穷”等句,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对梅花不畏严寒、傲然挺立的特性的崇敬。
  • 情感表达:诗中流露出诗人对梅花独特韵味的赞赏之情,以及通过咏梅表达自己坚贞不屈、高洁自守的人生态度。如“十顷清风明月外,一杯疏影暗香中”等句,不仅描绘了梅花的自然美,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然。
  1. 文化意义
  • 梅花象征:在中国文学中,梅花常常象征着坚韧不拔和高洁清雅的品质,这与辛弃疾一生追求的理想相契合。通过咏梅,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对现实困境的抗争。
  • 时代反映:这首诗反映了南宋时期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和吴克明广文赋梅》不仅是一首描绘梅花美丽景象的诗,也是一首蕴含深刻情感和人生哲理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独特感知,也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价值和理想的执着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