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雨 其二

久旱偶成雨,方喜慰愁苦。
虽能敛尘土,不能救禾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望雨·其二》是宋代诗人邵雍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景:

  1. 作者简介
  • 邵雍(约1011年-约1073年),字尧夫,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诗人,被后人尊称为“康节先生”。他出生于洛阳,是一位理学思想的奠基人之一,其诗作多反映了对政治清明、民生安定的向往。
  • 他的诗歌以简洁明快的风格著称,善于捕捉自然现象与人世变化之间的联系。在《望雨·其二》中,邵雍通过描写久旱之后偶得甘霖的情景,表达了对于自然界的敬畏以及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1. 诗歌原文
    久旱偶成雨,方喜慰愁苦。
    虽能敛尘土,不能救禾黍。
  2. 诗句解析
  • “久旱偶成雨”:描述了在长时间的干旱之后,雨水终于降临,带给人们希望与喜悦。
  • “方喜慰愁苦”:表达了在久旱之后看到雨水到来时,人们内心的喜悦之情。
  • “虽能敛尘土”:雨水虽然能够清洁尘埃,但并不能解决农作物因干旱而受损的问题。
  • “不能救禾黍”:强调了尽管有了雨水,但由于先前的干旱,庄稼仍然遭受损失。
  1. 诗歌主题
  • 此诗反映了邵雍关注民生疾苦的思想。在干旱之后,雨水的到来虽然是喜事,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庄稼受损等。因此,诗中的“虽能敛尘土”和“不能救禾黍”反映了他对自然现象与人类生活之间关系的思考。
  1. 艺术价值
  • 作为邵雍的代表作品,《望雨·其二》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研究宋代文学不可多得的资源。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这首简短的诗歌富有哲理性,引人深思。
  1. 历史背景
  • 宋朝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和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受到影响严重。邵雍通过自己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状的关注与忧虑。

邵雍的《望雨·其二》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篇,更是一部充满深刻哲理和人文关怀的社会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及时代背景,从而更好地把握古代文学的精神内涵和时代特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