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未九月晦日

遗体即母身,哀哀勿重陈。
一贻泉壤忧,两见霜露晨。
繁霜与重露,涂抹随荆榛。
身即未殒灭,强与松柏春。
遂于摇落中,见此天地仁。
玄鸟已辞社,蓐收方降莘。
拭泪声秋旻,何由酬艰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辛未九日晦日》是宋朝周文璞的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相关信息:

  1. 作者简介:《辛未九日晦日》是宋朝周文璞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周文璞生活在南宋时期,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词创作上,其作品多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深沉的爱与关怀。周文璞的生平事迹在史书中没有详细的记载,但他的诗歌却能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人们的生活面貌。
  2. 原文展示:《辛未九日晦日》的原文如下:
    > 身即未殒灭,强与松柏春。遂于摇落中,见此天地仁。
    > 玄鸟已辞社,蓐收方降莘。拭泪声秋旻,何由酬艰辛。
  3. 诗意解析:这首诗以生动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顽强和对自然循环的理解。“身即未殒灭,强与松柏春”描绘了即便生命未能长久,也要如松柏一样坚韧不拔。“遂于摇落中,见此天地仁”则通过秋天的落叶比喻人生的无常与世事的变迁。“玄鸟已辞社,蓐收方降莘”暗示了一种对自然界规律的敬畏感,同时表现了诗人对世事沧桑的认识。最后,“拭泪声秋旻”,表达了一种对人生艰辛的感慨和无奈之情。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生命的尊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以及对自然法则的领悟。

周文璞的《辛未九日晦日》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作,也是宋代文化背景下的一种社会写照,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生活的不同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不仅能够领略到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也能理解到诗人对生活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