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体即母身,哀哀勿重陈。
一贻泉壤忧,两见霜露晨。
繁霜与重露,涂抹随荆榛。
身即未殒灭,强与松柏春。
遂于摇落中,见此天地仁。
玄鸟已辞社,蓐收方降莘。
拭泪声秋旻,何由酬艰辛。

【注释】

1、辛未:指唐僖宗光启四年(888)。

2、遗体:作者的躯体。

3、即母身:指自己就像母亲一样。

4、哀哀勿重陈:不要多次悲伤地说。

5、贻:遗留。

6、泉壤:指坟墓。

7、霜露晨:早晨的霜露。

8、荆榛:丛生的荆棘和野草。

9、强与:勉强与,表示不愿屈服。

10、摇落:草木凋零,泛指秋景。

11、玄鸟:古代神话中燕子所化的女神。

12、蓐收:古神话中的秋神,秋天的主宰神。

13、秋旻:指秋天的天色。

【赏析】

这首五古是诗人在乾符五年(878)九月晦日作的,当时他已因避乱而逃至江西,在江西大庾岭时作此诗以自慰。全诗表现了诗人对国难之深痛,以及他宁愿死不屈的精神。

“辛未九月晦”点明这首诗作于唐僖宗光启四年(888年)农历九月晦日,也就是公历九月三十日这一天。

“遗体即母身,哀哀勿重陈。”这是说自己的躯体就象母亲的躯体一样,悲哀地哭泣不要再次重复了。诗人用“母身”比喻自己,表明自己愿意像母亲一样忍受艰苦的生活。

“一贻泉壤忧,两见霜露晨。”意思是说一次留下泉水般的忧虑,两次面对清晨的霜露。这里的“贻”,意为留下;“泉壤”指坟墓;“泉”通“潜”,“遗”通“贻”,这里指泉水般清澈的泪水,暗喻诗人的眼泪。

“繁霜与重露,涂抹随荆榛。”意思是说密集的雪花和露水,随着野草的枝叶,在泥土上留下了一道道痕迹,就像被荆棘和野草丛生的地面所涂污一样。这两句通过比喻手法,形象刻画出诗人流亡途中颠沛流离的痛苦处境,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悲凉之情。

“身即未殒灭,强与松柏春。”意思是指即使身体还没有消亡,也要像松树和柏树那样坚韧地挺立着,保持春天的生机。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的精神。

“遂于摇落中,见此天地仁。”意思是说在这萧瑟的秋风落叶之中,我看到了天地间那仁慈的一面。这里诗人以自然界的萧瑟景象来反衬社会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社会现实的失望。

“玄鸟已辞社,蓐收方降莘。”“玄鸟”是燕子的别称,古人认为燕子是神鸟,能够带来吉祥。“蓐收”是古代神话中主管秋季的神。“玄鸟已辞社”,意味着燕子已经离开了它所栖息的地方——社庙。“蓐收方降莘”则是说秋天的使者——秋神,已经降临到了莘县。这两个典故都象征着季节的更替和时光的流逝。

“拭泪声秋旻,何由酬艰辛。”意思是说擦干眼泪,让秋风吹动衣袖的声音传遍天空,但如何报答那艰难的艰辛呢?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和对未来的迷茫感伤之情。

这首诗是一首抒情长篇,表现了诗人在逃亡过程中的痛苦和无奈,同时也展现了他在逆境中坚守信念、坚持抗争的决心和勇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