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亭砌下黄金花,霜后颜色如矜夸。
玄英摧挫百卉尽,独自照耀山人家。
湘累晨餐不论数,千岁高丘恐无女。
君不见天宝杜陵翁,晚节尝为少年侮。
【解析】
题干要求分析诗句,并赏析诗歌。首先,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唐开元十三年(725)李白游金陵时,曾登金山寺,有诗《登金陵凤凰台》和《登金山寺北峰》等。后因得罪权贵被“流夜郎”,途中遇赦放还。天宝初年,他由江夏(今湖北武昌)移居于安徽当涂的玉山县(今属马鞍山),晚年又迁居当涂青山西麓。
此诗为作者在流夜郎途中所作,表达了诗人对不遇知音的感慨。
首句“晚菊”点明时间与环境。晚,指秋季,菊花盛开之时。
第二句“亭亭砌下黄金花”,写菊花在高高的台阶下盛开,色彩金黄,鲜艳夺目。
第三句“霜后颜色如矜夸”,写霜后的菊花色彩更加艳丽夺目,好似故意炫耀自己一样。
第四句“玄英摧挫百卉尽”,写秋霜过后,其他花卉都凋萎了,只有菊花依然傲然挺立。
第五句“独自照耀山人家”,说菊花独自在山家亮着灯,照亮了周围的人们。
第六句“湘累晨餐不论数”,说湘东王萧绎每天早晨吃饭,不用计算多少,说明他的饭量很大。
第七句“千岁高丘恐无女”,意思是说即使活到一千岁,也可能没有女孩子。
第八句“君不见天宝杜陵翁,晚节尝为少年侮”,用一个对比的例子来证明诗人的高尚品质,同时讽刺了当时社会风气。天宝年间,杜甫曾在长安居住,与李白交游。杜甫的《赠李白》中云:“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可见两人友情深厚。李白晚年流落江湖,曾寄居湖南岳阳楼之滨。杜甫有诗《岳阳楼怀古》:“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可知李白也曾游岳阳楼。而李白的遭遇,与杜甫当年所遭相同。因此,诗人借用典故以喻身世。
【答案】
译文:秋天的菊花在台阶下亭亭地开放,颜色金黄鲜亮。秋霜一过,其它花卉都凋谢了,只有菊花依旧傲然挺立。
注释:亭亭:形容菊花枝叶繁茂;砌:台阶;黄金花:指菊花的颜色金黄鲜亮;矜:自夸;玄英:指菊花的花蒂;摧:摧折;百卉:百花;照耀:明亮照映;湘累:指湘东王萧绎;晨餐:早饭;不论数:不计其数;天宝:唐玄宗的年号;杜陵:指长安附近的少陵;晚节:晚年节操;曾为:曾经;少年:年轻人;侮:侮辱、欺凌。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借菊花抒发了诗人对不遇知音的感叹。
首句“晚菊”,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季节。菊花在秋深时节盛开,故称“晚菊”。次句“亭亭砌下黄金花”,“亭亭”二字描绘出了菊花亭亭玉立的仪态。“黄金花”,既写出了菊花色彩鲜明,也暗示了它的傲骨精神。“霜后颜色如矜夸”,进一步渲染了菊花傲霜凌冬的精神风貌,它不畏严寒,顶风冒霜,傲然怒放,仿佛在向世人夸耀自己的美丽。第三句“玄英摧挫百卉尽,独自照耀山人家”,写菊花经受寒霜摧残后,百草枯萎,只有菊花独自傲立在山野之中,为山村增添了光彩。“独”字突出了菊花傲然独立的特点。第四句“湘累晨餐不论数”,“湘累”指唐代宗室成员李累,这里用来代指萧绎。“晨餐不计其数”表明他食量巨大,食量之大到了连计算数量都来不及的程度。“千岁高丘恐无女”,意思是说即使活到一千岁,可能也没有女孩子,暗含人生无常之意。诗人借此比喻自己虽才华横溢,却一生不得志,无法施展抱负,从而发出了“君不见天宝杜陵翁,晚节尝为少年侮”的叹息。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也是最富哲理性的警句之一。诗人通过夸张的手法,将个人的不幸遭遇与社会现实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全诗的思想意义得到了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