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首遑遑谩世忧,我今问米下扬州。
支离病骨难堪暑,浩荡归心不待秋。
兵火雕零馀故里,功名衰谢独扁舟。
腐儒老死终无用,收拾纶竿好去休。
病中思归呈千之十七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病中思归呈千之十七兄》是宋代诗人周行己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因病而思归的心情和对家乡的眷恋,展现了一种淡泊名利、返璞归真的人生态度。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作者介绍:《病中思归呈千之十七兄》的作者是周行己,字恭叔,号浮沚,生于宋代温州永嘉。周行己在哲宗元祐六年进士及第,师从程颐学习儒家经典,并在徽宗崇宁年间官至太学博士。他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罢官,后隐居齐州教授,发明了中庸之旨,被人们所知晓。
诗歌原文:《病中思归呈千之十七兄》的原文如下:
白首遑遑谩世忧,我今问米下扬州。 支离病骨难堪暑,浩荡归心不待秋。 兵火彫零馀故里,功名衰谢独扁舟。 腐儒老死终无用,收拾纶竿好去休。诗歌赏析:周行己的这首诗表达了他在疾病中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以及对自己一生经历的反思。诗中的“白首遑遑谩世忧”透露出诗人对世间纷扰的无奈;“我今问米下扬州”则反映了他对家乡的深切怀念。整首诗通过对个人情感的描述,折射出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
周行己的《病中思归呈千之十七兄》不仅是一首情感真挚的文学作品,更是其生活哲学的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与理解,不仅可以体会到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也能够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崇尚自然、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