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席下晴江,归从我北窗。
年今真晼晚,事亦付奇厖。
酒可浇肠饮,胡谁缓颊降。
买田如有路,誓欲老吾邦。
挂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挂席》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古诗词。该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展示了诗人对友人狄博通的深厚情谊以及对其不平凡的人生道路的羡慕。下面将对该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 作者与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挂席》为李白所作,展现了他对朋友的深厚感情和对友情的珍视。
- 创作背景:据记载,这首诗可能是在李白与好友狄博通离别后所作,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怀念之情。同时,这首诗也可能是李白对当时社会动荡和个人遭遇的一种感慨。
- 诗文原文与翻译
- 原文内容:《挂席》全文如下:去年别我向何处?有人传道游江东。谓言挂席度沧海,却来应是无长风。
- 译文解读:诗人通过“挂席度沧海”、“游江东”的意象,表达了自己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和对逝去时光的留恋。
- 诗歌赏析
- 情感表达:李白在这首诗中,通过生动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友情的珍视。他将自己比作扬帆远航的船只,而朋友则是那片浩瀚的大海,两者共同构成了一幅友谊的美好画面。
- 语言风格:李白的语言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充满了诙谐和生动性。他的诗句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美,还体现了他率真的个性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 文学价值与社会影响
- 艺术成就:李白的《挂席》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使得这首诗成为了后世学习的典范。
- 社会影响: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李白个人的情感世界,也折射出唐朝时期文人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它鼓励人们在困难面前保持乐观,珍惜眼前的友情和美好时光。
《挂席》不仅是李白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唐代文化和社会风貌的一面镜子。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