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妇行二首 其二

生男有闺房,莫娶青楼倡。
生女事姑嫜,莫嫁游冶郎。
倡家从人无定准,游子一去忘故乡。
山头义妇无人识,踊身上山生死隔。
人将此妇作石看,不信此心元是石。
相从岂复无它人,髧彼两髦真我特。
江流可尽山可平,不尽悠悠千古情。
早知郎去无消息,悔不将身事尾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石妇行二首·其二”是宋代诗人周紫芝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选择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于传统道德和女性命运的忧虑与担忧。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的内涵:

  1. 诗歌原文
    生男有闺房,莫娶青楼倡。
    生女事姑嫜,莫嫁游冶郎。
    倡家从人无定准,游子一去忘故乡。
    山头义妇无人识,踊身上山生死隔。
    人将此妇作石看,不信此心元是石。
    相从岂复无它人,髧彼两髦真我特。
    江流可尽山可平,不尽悠悠千古情。

  2. 诗词解析

  • 生男有闺房,莫娶青楼倡:这句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婚姻观念,即男性应该娶妻生子,而女性则应安于家庭,不得涉足青楼等娱乐场所。
  • 生女事姑嫜,莫嫁游冶郎:这句话强调了女性在婚姻中应当选择稳定可靠的伴侣,不应轻率地嫁给游荡不定的人。
  • 倡家从人无定准,游子一去忘故乡:这两句诗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娼妓生活的不稳定性和漂泊性,暗示了她们往往无法找到稳定的归宿和情感依托。
  • 山头义妇无人识,踊身上山生死隔:这句诗描绘了那些被社会遗忘的女性,她们如同山间的义妇一般,默默忍受着孤独与苦难,却又难以得到世人的理解和同情。
  • 人将此妇作石看,不信此心元是石: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那些被世俗观念所误解的女性的同情与怜悯,她们的内心世界与外在形态截然不同,却被错误地视为石头。
  • 相从岂复无它人,髧彼两髦真我特:这句诗意味着尽管有人可能继续寻求其他的人生伴侣,但诗人自己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为外界所动摇。
  • 江流可尽山可平,不尽悠悠千古情:最后一句诗表达了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情感,即使江水可以枯竭,山脉可以平移,但那种深刻的情感和历史的记忆却是永恒的。
  1. 主题思想
  • 女性地位:该诗通过对比男女在婚姻、家庭中的不同角色,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诗中的“生女事姑嫜,莫嫁游冶郎”强调了女性应恪守家庭的角色,而不应追求短暂的快乐。
  • 传统道德观念:诗人通过对女性悲惨命运的描绘,批判了当时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他质疑了“倡家从人无定准,游子一去忘故乡”的社会现象,呼吁人们重新审视这些传统的道德标准是否合理。
  • 情感表达:这首诗不仅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诗人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通过诗歌,诗人表达了对那些被社会遗忘的女性的同情和关怀,以及对自我坚定信念的追求。
  1. 创作背景
  • 宋代社会背景:宋代是一个封建礼教盛行的时代,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在这种背景下,女性的社会地位较低,她们的婚姻和生活方式受到严格的限制。
  • 周紫芝的生活经历:周紫芝作为一位文人,他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观念深受时代背景的影响。他曾经历过仕途的挫折和政治斗争,这些经历让他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
  • 诗歌的创作动机:周紫芝创作这首诗的动机可能是为了表达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批评,同时也可能是为了启发人们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反思。他希望通过诗歌唤起人们的良知和同情,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周紫芝在这首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来描绘女性的不幸命运。如“义妇”象征着那些默默承受苦难的女性;“倡家从人”则暗示了女性在社会中的边缘化和被忽视的状态。
  • 语言风格:周紫芝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他用简洁的文字传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思想。他的诗风既有古典诗词的韵味,又不失现代文学的清新和真实感。
  • 情感渗透:整首诗洋溢着诗人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关注。这种情感不仅体现在对事实的描述上,更体现在对人性的挖掘和对社会责任的思考上。

周紫芝的《石妇行二首·其二》不仅仅是一首描写女性命运的诗歌,更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文学作品。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种种限制和歧视,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女性尊严和幸福的追求。这首诗不仅是周紫芝文学创作的高峰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