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观今犹换采椽,壮游我合变华颠。
方平再过凭相报,欲往从之问海田。
隆兴癸未夏余年三十八自掖垣奉祠归道游麻姑山今又三十八年而知观李惟宾缘化修造至庐陵写予真求赞
介绍
这是一首非常特别的诗,它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书李惟宾真赞后》,是苏轼在为李惟宾撰写的《李惟宾真赞》作后记时写下的。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展示了他对道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个人信仰的独特见解。
我们需要了解这首诗的背景。这首诗是在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写的,当时苏轼被贬到黄州。在此期间,他与李惟宾结缘,并共同游览了麻姑山。麻姑山是道教名山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宗教意义。因此,这首诗不仅是对李惟宾的赞美,也是对道教文化的一种表达。
我们来具体分析这首诗的内容和特点。
诗题与作者:诗题为《书李惟宾真赞后》。“书”字表明这是一篇序言或后记性质的文章;而“真赞”则是指对李惟宾所作的赞美之词。
诗歌内容: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苏轼对于道教文化的敬仰和对李惟宾的感激之情。诗中提及了麻姑山的美丽景色、道观的建筑风格以及李惟宾修道的事迹。这些内容都反映了苏轼对道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个人信仰的独特见解。
语言风格:苏轼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富有诗意。他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整首诗显得更加生动形象。例如,他用“麻姑山上云如雪”来形容麻姑山的壮丽景色,用“李公遗像在人间”来赞美李惟宾的修行成就。
思想内涵: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轼对道教文化的敬仰之情,还表达了他对人生、生死、宇宙万物的看法。他认为,人生短暂如梦幻泡影,而道教修行可以帮助人们超越生死,达到与天地同寿的境界。这种思想观念体现了苏轼对道家哲学的深刻理解。
艺术特色: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首先,它采用了传统的诗歌韵律形式,但又不是拘泥于格律的限制,而是灵活地运用了自由诗的特点。其次,它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使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艺术韵味。
《书李惟宾真赞后》是一篇具有很高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的佳作。它不仅展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还体现了他对道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个人信仰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