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釜

刮釜嗟邻母,经旬值湿薪。
煎磨知物性,丰大转民贫。
康食心知愧,哀嚣听颇亲。
稻花伤昼雨,愁杀看书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刮釜》是宋代诗人周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和对国家兴废的忧虑。下面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相关信息:

  1. 作者简介:周南,字南仲,号山房,宋平江人。周南是光宗绍熙元年进士,曾担任池州教授。他与叶适有过学术交流,并参与过政治活动。
  2. 诗作原文:《刮釜》全文如下:“刮釜嗟邻母,经旬值湿薪。煎磨知物性,丰大转民贫。康食心知愧,哀嚣听颇亲。稻花伤昼雨,愁杀看书人。”
  3. 诗歌解读:在这首诗中,周南通过描述生活的艰辛和农民的无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诗中的“刮釜嗟邻母”形象地描绘了农民为了生计不得不忍受贫困的生活状态。而“经旬值湿薪”则进一步强调了农民在恶劣天气下的艰难。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深深的忧虑和不满,体现了诗人对人民生活和国家命运的关注。
  4. 社会背景:宋代是一个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但同时伴随着许多社会问题的时期。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这一时期,诗人通过对农民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这不仅是对农民疾苦的同情,也是对整个社会状况的反思和批判。
  5. 文学价值: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刮釜》作为宋代诗歌的一个代表,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这首诗不仅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而且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反映出普遍的人性和社会问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刮釜》不仅是宋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更是对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和社会状况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还能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脉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