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史君喜雨 其三

百万疲氓饥欲啼,阴灵一夕靡云旗。
谷芒绿润沾天泽,梅子黄肥带雨时。
薄宦经时谁举手,丰年重见且信眉。
诸生未用歌华黍,得熟民贫未可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史君喜雨 其三》是宋代诗人周南的作品。该诗通过生动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现象变化的感慨以及对农民丰收的祝福,同时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天地自然的敬畏之情。下面将简要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周南(约公元1049年—1121年),字少隐,号灵溪,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多以自然景观为题材,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微妙变化,用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表达出深远的意境。周南的作品在后世广为流传,被后人称为“词坛宗匠”。
  1. 诗歌原文
    百万疲氓饥欲啼,阴灵一夕靡云旗。
    谷芒绿润沾天泽,梅子黄肥带雨时。
    薄宦经时谁举手,丰年重见且信眉。
    诸生未用歌华黍,得熟民贫未可知。

  2. 诗歌赏析

  • 第一句:“百万疲氓饥欲啼”描绘了一幅百姓饥饿、渴望得到救助的场景。这里“疲氓”指的是疲惫不堪的民众,而他们之所以饥渴难耐是因为长时间的干旱使得庄稼无法生长。
  • 第二句:“阴灵一夕靡云旗”则形容天空中乌云消散,太阳重现,暗示天气转暖,雨水的到来。这里的“靡云旗”意味着云层消散,天空变得明亮。
  • 第三句:“谷芒绿润沾天泽”进一步描写了雨水滋润大地的景象,谷穗上的露水晶莹剔透,仿佛连天空也沾染了绿色。
  • 第四句:“梅子黄肥带雨时”则是从农作物的视角出发,描述了梅子的成熟,黄色的果实在细雨中显得格外诱人,预示着丰收的可能性。
  • 后四句:“薄宦经时谁举手,丰年重见且信眉。”反映了诗人对于政治冷漠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丰收的期望和信心。这里的“薄宦”可能是指官场中的不作为,而“丰年重见”则是一种乐观的预言,预示着农业的繁荣与百姓的富裕。
  • 最后一句:“诸生未用歌华黍,得熟民贫未可知”则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一种批判,认为即使有了丰收,如果百姓仍然贫穷,那么这份丰收也无法带来真正的幸福。

通过对《和史君喜雨 其三》的深入解读,不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自然界变化的敏感捕捉和深刻理解,还可以从中领悟到诗人对于人生和社会的独到见解。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赞美,更是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