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溪桥看水

绿遍东西岸,田家亦喜晴。
溪因急雨涨,云放半山明。
沙外看流势,桥边听浅声。
向令平十里,应与剡争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雨后溪桥看水》是南宋诗人林希逸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林希逸,字肃翁,号竹溪、庸斋,福州福清人,理宗端平二年进士,擅长画与书,工诗,在淳祐年间任秘书省正字,景定年间升司农少卿,终中书舍人。
  1. 诗歌原文
    绿遍东西岸,田家亦喜晴。
    溪因急雨涨,云放半山明。
    沙外看流势,桥边听浅声。
    向令平十里,应与剡争名。

  2. 诗歌赏析

  • 意境之美:《雨后溪桥看水》展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春汛图。“绿遍东西岸”,描绘出春天田野上新绿的生机盎然;“田家亦喜晴”、“溪因急雨涨”则透露出农家对于春汛的喜悦与期待。这些细节共同勾勒出了一幅充满生气的乡村春汛图。
  • 音乐性:诗中的韵律和节奏感十分明显,如“绿遍东西岸”的重复句式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1. 诗歌背景
  • 《雨后溪桥看水》创作于南宋时期,诗人通过这首五言律诗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欣赏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寄托了他的情感和志趣。
  1. 艺术手法
  • 诗人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使得整首诗歌既符合律诗的格律要求,又富有韵味和美感。特别是“溪因急雨涨”一句中的拟人化描写,使自然景象显得更加生动有趣。
  1. 文化内涵
  • 《雨后溪桥看水》不仅是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颂,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文化追求。他们往往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这首诗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雨后溪桥看水》作为林希逸的作品,不仅展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而且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它不仅是宋词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宋代文学的精髓,以及古代文人的生活和思想状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