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人暮归

点点残鸦过,孤村带落晖。
篱边闻犬吠,山下有人归。
远岫连芳坞,长林绕翠微。
云深认茅屋,风细飏征衣。
樵唱同寻径,猿惊为扣扉。
夜深灯火下,儿女共依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山村人暮归》是南宋诗人林希逸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以及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创作时间与背景
  • 时代背景:林希逸生活在南宋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的战争和动荡,国家局势复杂,社会状况多变。在这种背景下,林希逸的诗歌往往带有浓厚的历史感和深沉的情感色彩。
  • 生平简介:林希逸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他在理宗端平二年进士及第,官至中书舍人。他的文学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描绘自然景观为主,而《山村人暮归》正是其代表作之一。
  1. 文学风格与特点
  • 语言精炼:作为五言排律,《山村人暮归》在形式上严格遵守古代诗歌的格律,语言精炼而富有节奏感。每一句都精心构思,力求达到音韵和谐与意境深远的统一。
  • 意象生动:诗中的“点点残鸦过,孤村带落晖”通过具体的景象描绘,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又平静的暮归氛围。这样的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加深了读者对作品情感的共鸣。
  • 情感真挚:《山村人暮归》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以及对人生旅途的感悟。诗中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对平凡生活的珍视和对自然的敬畏。
  1.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艺术成就:作为宋代诗人林希逸的作品,《山村人暮归》在宋词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其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诗歌的形式上,更在于诗人所表达出的深刻情感和独特视角。
  • 传承价值:这首诗不仅是林希逸个人文学创作的象征,也成为了宋代诗词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山村人暮归》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不仅在文学领域内享有盛誉,也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与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