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筹山

吴会东连接二州,凭高怀远思悠悠。
云迷大泽鱼龙夜,风散平原草木秋。
三尺空悲文种剑,五湖归去子皮舟。
凄凉旧事成陈迹,惟有青山枕碧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计筹山》是宋末元初诗人林景英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作者是吴会地区的一位才华横溢的越大夫,他在这里隐居并修习,后来得道成仙,其事迹与传说流传至今。下面将详细探讨《计筹山》及其相关的历史背景:

  1. 创作背景
  • 《计筹山》的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推测是在宋末元初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多有隐逸山林以求心灵宁静的愿望。林景英作为这个时代的诗人,其作品很可能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
  • 林景英在《计筹山》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在当时文人中较为普遍,许多文人选择在山水之间寻找精神寄托。
  1. 内容解析
  • 此诗描绘了作者在计筹山的所见所感。从诗句“吴会东连接二州,凭高怀远思悠悠”可以看出,诗人站在高处俯瞰,心中充满对远方的思念。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以及对故乡的深切留恋。
  • 诗中的“云迷大泽鱼龙夜,风散平原草木秋”形象地描绘了计筹山周围的自然景色。这些景象可能触发了诗人对于人生、时光流逝的感慨。
  • “三尺空悲文种剑,五湖归去子皮舟”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过去英雄人物的怀念和敬仰。文种和范蠡的故事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诗人通过这些典故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抱负。
  • “凄凉旧事成陈迹,惟余青山绿水长存”则揭示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的感慨。他意识到许多往事已经成为过去,而只有自然景观依然存在,这反映了他对永恒不变的自然美的赞美。
  1. 文化价值
  • 《计筹山》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宋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资料。它为我们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文人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的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哲学和审美情趣。
  • 此诗中的许多意象和表达方式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诗人通过描绘山水来表达情感和哲思,这种手法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非常常见。

《计筹山》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份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欣赏和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宋代的文化氛围和文人的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