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咏十首酬汪镇卿 其六

青莲不堕劫,金鼎能回枯。
吾道寄流水,此外何所须。
岂不念百年,奄忽归丘墟。
生死同昼夜,逆天讵敢居。
异端纷溺人,微此吾其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杂咏十首酬汪镇卿其六》是南宋诗人林景熙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坚守道义、保持个人信念的执着。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林景熙,字德暘,又作德阳,号霁山,南宋末年的著名诗人和政治家。他的诗歌多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以及对个人信仰的重视,作品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
  1. 诗意解析
  • “踆乌不傍飞”意味着孤独和不被理解,象征着诗人面对困境时的心情与选择。
  • “青莲不堕劫”寓意纯洁如莲花的心志不会受世间苦难所侵,反映了诗人对于理想主义的坚持。
  1. 文学手法
  • 林景熙的诗歌常用比喻和象征来增强表达效果,如“青莲不坠劫”和“金鼎能回枯”,这些象征性的意象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1. 历史背景
  • 林景熙生活在南宋末年,这是一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代。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忧国忧民之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危机。
  1. 艺术特色
  • 林景熙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善于通过对比和对照来突出主题,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1. 文化价值
  • 林景熙的诗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历史的见证。他的作品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情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杂咏十首酬汪镇卿其六》不仅是一首诗,它还是一幅历史的画卷,展现了一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社会责任。林景熙通过自己的作品,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还传达了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关怀。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