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咏十首酬汪镇卿 其七

沦恶易如坠,进善难如登。
危哉方寸地,风雨吹冥冥。
尺水增丈波,鳅鳝亦为鲸。
海桑空变易,天地终清宁。
感此坐中夕,疏林动秋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杂咏十首酬汪镇卿 其七》是宋代诗人林景熙的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一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
  • 生平背景:林景熙,字德呖,号霁山,是宋末的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平阳(今属浙江),一生经历咸淳七年(1271年)由太学生入仕,并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等职。宋亡后,他选择隐居不仕,在故乡专心著述和教学,以名节重一时。
  • 文学贡献:林景熙的诗歌慷慨激烈,多反映故国之思。他的诗作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风格多样,既有抒发豪情壮志之作,也有表达深沉哀愁的内容。他的著作有《白石樵唱》、《白石稿》等。
  1. 作品原文
  • 原文内容:《杂咏十首酬汪镇卿 其七》:百感凑孤夜,江楼起呼月。秋虫声转悲,念此众芳歇。人生非金石,青鬓忽已雪。逾淮橘心移。出山泉性汩。猗兰抱孤芳,不受宿莽没。
  • 诗句解析:这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色和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的感慨。其中“百感凑孤夜”一句,形象地描述了诗人在孤独的夜晚所感受到的种种情感。而“秋虫声转悲”则是对秋天夜晚虫鸣声的生动描绘,增添了诗中的哀愁氛围。
  1. 作品鉴赏
  • 艺术手法:林景熙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的手法,如“秋虫声转悲”中的“秋虫”,既指自然界的蟋蟀,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悲伤和寂寞。
  • 情感表达:整首诗充满了对生命易逝的感慨和对时光无情的无奈,反映了诗人对于个人命运和社会变迁之间关系的思考。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写于宋末元初之际,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诗人身处乱世之中,因此作品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 个人境遇:林景熙晚年因不愿仕元而隐居家乡,这种坚持原则的行为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使得他在作品中流露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杂咏十首酬汪镇卿 其七》不仅是林景熙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珍品。通过对该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诗人的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