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五首 其五 周人

斧钺为藩忍内侵,商人涂炭奈何深。
不烦鱼火明天意,自有诸侯八百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史五首其五·周人》是宋代诗人范仲淹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周代诸侯的纷争,反映了当时政治的混乱和社会的动荡。《咏史五首其五·周人》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表现,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诗中“斧钺为藩忍内侵,商人涂炭奈何深”一句,形象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政治腐败与阶级矛盾。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往往利用手中的权力来压迫和剥削人民,使得普通商人等小民百姓生活艰难。范仲淹用“斧钺为藩”比喻那些掌握大权的贵族们,他们如同手持武器的藩王,对内进行侵略,对人民进行压迫。而“商人涂炭奈何深”则直接指出了广大商人的生活困境,被剥削得无法生存。

诗中“不烦鱼火明天意,自有诸侯八百心”表达了诗人对正义的呼唤和对未来的期望。尽管当时的政治环境极为复杂,但在诗人看来,只要心中有正义,就能唤起人们心中的共鸣,团结更多的力量去抵抗邪恶。这种信念体现了诗人的政治远见和深厚的人文关怀。

诗中的“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乔木无枝,鸟集无时。徘徊磅礴,穷无所之”描绘了自然界的和谐景象与人类世界的冲突对比,以此隐喻当时社会的混乱与不安。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读者能够从大自然的平静中感受到社会动荡的悲哀。

《咏史五首其五·周人》不仅是一首反映历史兴衰和人民苦难的诗歌,更是一部充满哲学深度的作品。它通过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传达了作者对和平、公正和人性美好的向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范仲淹卓越的文学才华,也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