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题麟州

宣恩来到极西州,城下羌山隔水流。
不见耕桑见烽火,原封丞相富人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留题麟州》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对这首诗进行介绍:

  1. 诗词原文:宣恩来到极西州,城下羌山隔水流。不见耕桑见烽火,原封丞相富人侯。
  2. 诗人生平:范仲淹,字希文,号范文正公,祖籍为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范仲淹生于武宁军(治所徐州),世称“范文正公”。他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其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在历史上享有盛誉。
  3. 诗歌赏析:《留题麟州》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当时边远地区的荒凉景象,通过与内地的对比,表达了范仲淹对边疆人民的同情以及对自己不能为国效力的遗憾。诗中的“不见耕桑见烽火”反映了战争的破坏作用,而“原封丞相富人侯”则暗示了边境地区可能的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
  4. 历史背景:《留题麟州》创作于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期间,他前往极西北的边防重镇麟州(即今甘肃省的兰州市附近)处理事务。当时的国家处于多事之秋,范仲淹作为一国之相,肩负着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职责。
  5. 文化意义: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范仲淹的文学才华,也体现了其深厚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它通过对边疆生活的描绘,传递出了作者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民生活困苦的关注。
  6. 后世评价:后世学者对《留题麟州》给予了高度评价,普遍认为它是范仲淹文学成就的代表之一,同时也是了解当时西北边疆地区社会风貌的重要文献。
  7. 艺术特色:范仲淹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边疆的荒凉与内地的繁荣形成鲜明对照,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同时,诗人还运用了象征和暗示的手法,增加了诗歌的深度和广度。

范仲淹的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的个人情感和思想观点,也反映了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社会状况。

《留题麟州》不仅是范仲淹文学成就的体现,也是了解北宋时期西北边疆地区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依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把握宋代诗歌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