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恩来到极西州,城下羌山隔水流。
不见耕桑见烽火,原封丞相富人侯。
我们来分析这首诗的内容和结构。
诗句释义与译文:
- “宣恩来到极西州”:表达了宣恩的使者到达了极西州的情景。宣恩,即唐宣宗时期对西南地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称呼,这里特指西北边陲之地。极西州可能是指唐代的某一座城池或者地区,位于今天的某个地方,可能是一个军事要塞或者边境小镇。
- “城下羌山隔水流”:描绘了城墙之下,羌山高耸,河流穿城而过的景象。羌山可能是当地的山脉或山峰,河水则指的是流经城的河流。这里的“隔水”意味着城内外有河流相隔,增添了一种距离感和宁静的氛围。
- “不见耕桑见烽火”:描述了城中看不到耕种和桑树的场景,但可以看到战争的火光。这句话透露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影响,使得原本平静的生活被战火所打破,农耕和日常生活都受到了干扰。
- “原封丞相富人侯”:这里的“原封”可能指的是原来被封为丞相的官员,而“富人侯”则是形容这些官员富有且享有贵族待遇。这反映了唐朝时期某些官员在政治斗争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财富状况。
关键词注释:
- 宣恩:唐代对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称呼。
- 极西州:地理位置不详,可能是一个具体的地名。
- 羌山:可能是指当地的山脉或山峰,具有一定的地理标志意义。
- 隔水:意味着城墙内外有河流相隔。
- 耕桑:传统的农耕活动,通常与和平、稳定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 烽火:古代用于传递军情的信号,也常用来形容战争或紧急情况。
- 原封:可能指的是曾经被封为官职的人,也可能指的是某种封赐的头衔。
- 富人侯:形容富有且享有贵族待遇的官员。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极西州城内外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边疆地区战争频发、民生凋敝的现状。通过对比“不见耕桑”和“见烽火”的场景,诗人传达了一种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以及对战争破坏的无奈之情。同时,诗中的“原封丞相富人侯”一句,揭示了当时一些官员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状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整体而言,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展现了边疆地区的自然风貌,又深刻表达了诗人对战争与民生问题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