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郧乡尉黄通

少年好逸骥,老者重安车。
争先尚逐逐,致远贵徐徐。
勿言一尉卑,千户系惨舒。
外矜固不足,内乐则有馀。
子游与季路,作邑宁欷歔。
五斗对万钟,所问道何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郧乡尉黄通》是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作品之一。下面,将从作品的背景、内容赏析、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 作品背景
  • 作者介绍:范仲淹,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他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象。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
  • 创作时间:具体创作年份不详,但这首诗应作于其任职期间的某一阶段。
  1. 作品内容
  • 诗题解析:《送郧乡尉黄通》是范仲淹为郧乡尉黄通所作送别诗。郧乡,今湖北境内,位于汉江之南,古称郧国地,故称郧乡。此诗通过描述黄通这一官职的变迁,反映出范仲淹对个人命运与时代变革的思考。
  • 诗意解读:诗歌开篇即描绘了年轻人喜欢安逸的生活,老的则重视安车重致远道。诗人通过对比年轻人追求短期利益和老年人注重长期发展的不同选择,表达了对人生态度的思考。范仲淹用“勿言一尉卑,千户击惨舒”来表明,虽然职位卑微,但内心的满足感远胜过物质上的享受。同时,他还提到子游和季路,作为古代贤人,他们在担任食邑时也感到不自在。最后两句“五斗对万钟,所问道何如?”更是将这种对名利的看法提升到了哲学层面,引发了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1. 主题思想
  • 人生观探讨:通过描写不同年龄段的人生态度,诗歌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诗人鼓励年轻人不应沉溺于短暂的享乐,而应追求长远的发展,体现了他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 历史观体现:范仲淹生活在北宋中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不安,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他的诗歌反映了他对时代的深刻反思和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

《送郧乡尉黄通》不仅是一首表达离别情感的诗歌,更是一篇蕴含丰富哲理的作品。通过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和个人经历的回顾,范仲淹展现了他的高尚情操和坚定信念。这首诗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读者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人们细细品味和深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