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宗皇帝挽诗四首 其二

应运千龄契,持盈七闰间。
当年叨法从,终日奉威颜。
凤辇知何往,龙髯杳莫攀。
深恩无路报,恸哭向桥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刘攽的《神宗皇帝挽诗四首 其二》是一首宋代文学作品,表达了对神宗皇帝逝去的哀痛和对其政治贡献的认可。下面将详细分析这首作品:

  1. 作者背景
  • 生平简介:刘攽,北宋史学家,字贡夫,号公非,江西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与刘敞同为兄弟。他以史学而知名,是司马光《资治通鉴》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并著有《东汉刊误》等著作。
  1. 诗歌原文
  • 原文展示:绵宇正欢心,虞韶骤遏音。 戴天忧杞国,就日怅崦岑。 贯朽三泉府,方输九牧金。 斯民已仁寿,至理更难忱。
  • 解释说明:此诗反映了作者对神宗皇帝生前政治成就的认可,同时也表达了对逝者深深的哀悼之情。“绵宇正欢心”描绘了神宗皇帝治理下的和平景象,“虞韶骤遏音”可能象征着皇帝的治国策略如同舜帝般和谐而有效。“戴天忧杞国”表达了他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就日怅崦岑”则反映了自己对逝去时光的感慨。最后两句“贯朽三泉府,方输九牧金”显示了他对于神宗皇帝政治功绩的高度评价,“斯民已仁寿,至理更难忱”则是对其政治理念的赞赏和对其个人品质的敬仰。
  1. 艺术特色
  • 抒情手法:这首诗采用了丰富的抒情手法,如对比、夸张等,使得诗歌情感饱满而深刻。通过对比神宗皇帝生前治理与去世后的影响,表达了诗人的哀思与怀念。
  • 意象运用:诗中大量使用自然景观和历史典故作为意象,如“虞韶”、“戴天”、“崦岑”等,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也深化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
  • 韵律美感:诗歌在结构上规整严谨,每句五言,遵循传统诗歌的韵律规则,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刘攽的《神宗皇帝挽诗四首 其二》不仅是对一个伟大君主的颂扬,也是对历史的一种缅怀。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文学的特色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