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宗皇帝挽诗四首 其四

祖祭连驰道,宸仪出殡宫。
旌幡萦晓露,笳鼓咽悲风。
雨泣千官送,云奔万国同。
丹心随笼水,先到裕陵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神宗皇帝挽诗四首 其四”是宋代刘攽的代表作,表达了对逝去皇帝的哀思和怀念之情。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一作品:

  1. 作者背景
  • 生平简介:刘攽(1023~1089),字贡夫,号公非,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他出身于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家庭文化熏陶,后成为进士,历任多个州郡要职,官至中书舍人。
  • 学术成就及影响:作为北宋时期的一位史学家,刘攽不仅在《资治通鉴》的编纂中有重要贡献,还著有《东汉刊误》等多部著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1. 诗歌原文
    晚驾严仙御,西巡即旧都。
    天寒馀鹤语,弓堕脱龙须。
    白发孤臣泪,清湘万里途。
    无由宣室问,回首叫苍梧。

  2. 诗歌解析

  • “晚驾严仙御,西巡即旧都”:这里的“晚驾”和“严仙御”可能指的是皇帝的最后一次出行,而“西巡即旧都”表明了皇帝巡视的地点是过去的故都,这反映出作者对皇帝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国家历史的关注。
  • “天寒馀鹤语,弓堕脱龙须”:通过描写天寒时鹤语和弓堕的情景,传达了诗人对逝去皇帝的怀念以及岁月变迁带来的凄凉之感。这里的“脱龙须”形象地描绘了弓箭断裂的景象,象征着国事的衰颓。
  • “白发孤臣泪,清湘万里途”:此处的“白发孤臣泪”反映了诗人自己作为臣子的情感,而“清湘万里途”则暗示了诗人自己的仕途之路遥远且艰辛,也暗含了对皇帝生前功绩的无限缅怀。
  • “无由宣室问,回首叫苍梧”: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无法直接向皇帝询问心中所惑的悲哀,只能通过呼唤远处的苍梧来抒发自己的哀愁。这种表达方式充满了悲壮与无奈。
  1. 诗歌鉴赏
  • 情感表达:整首诗洋溢着深厚的哀愁与敬仰之情,通过对皇帝行程的描述和对个人身世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逝者的无尽怀念和对历史的尊重。
  • 艺术手法:诗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如“鹤语”和“脱龙须”等意象的使用,增加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深度。
  1. 历史背景
  • 政治环境: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的政治氛围相对宽松,但同时也伴随着朝政上的一些不稳定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对皇帝的哀悼不仅是个人的哀伤,也是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 社会影响: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对朝廷大事的关心以及对君主命运的关注,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和社会意义。

刘攽的“神宗皇帝挽诗四首 其四”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哀思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首深刻反映宋代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的史诗级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深入理解宋代的历史文化背景,还能更全面地把握诗人刘攽的创作风格和文学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