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母墓二首 其二

裤下包羞气未伸,寄身亭长更遭嗔。
不图他日千金报,漂母应非世俗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飘母墓二首 其二”是宋代诗人俞德邻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通过描绘一个关于感恩的故事,表达了对古代贤人漂母的敬仰之情。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俞德邻(约1035年—约1086年)字希鲁,号玉吾,北宋时期诗人、官员。他出身于官宦家庭,但仕途不顺,晚年退隐于家乡,过着隐士生活。其诗作多反映了作者的志趣和对人生的态度,尤以描写山水田园的诗篇为人所熟知。
  1. 诗歌原文与翻译
  • 原文:“裤下包羞气未伸,寄身亭长更遭嗔。不图他日千金报,漂母应非世俗人。”
  • 翻译:“在裤子下藏起羞愧之心,我被迫寄居在亭长的家中,还受到了责骂。我不指望将来能得到富贵回报,漂母定是一位非凡的人。”
  1. 诗意解析
  • 感恩之情:诗中表现了俞德邻对古代贤人漂母的深深感激之情。他不仅因漂母的帮助而感到羞愧,更因其高尚品质而深感敬佩。
  • 自我反思:俞德邻通过对自身境遇的描述,表达了一种自我反省的态度。他在诗中承认自己曾因贫困而不得不寄人篱下,这种经历使他更加珍惜他人的帮助。
  • 理想化的人物刻画:诗中的“漂母应非世俗人”暗示了对这位贤人形象的理想化塑造,表明她的品德远超过常人,值得后世铭记和学习。
  1. 文学鉴赏
  • 艺术手法:俞德邻在这首诗中采用了直白的语言来表达复杂的情感。他的诗风质朴无华,却又充满深情,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
  • 情感表达:整首诗洋溢着对过去的怀念以及对恩人的感恩之情。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直击人心,让人感受到诗人真挚的情感流露。
  • 历史价值:通过对《漂母墓二首》等作品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以及文化背景。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当时社会历史的宝贵资料。
  1. 文化意义
  • 道德教育:俞德邻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一种道德理念,即感恩和知恩图报的重要性。这种观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尤为重要,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美德和责任感。
  • 社会影响:这首诗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后世人们学习和传颂的经典之作。它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谦逊和感恩的心。

《漂母墓二首 其二》不仅是一篇反映个人情感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和文化意义的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他们的文化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