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其八 送使君刘显谟归三衢

忆昨曾将明使指,轺车踏遍东城。
重来游戏拥双旌。
江山皆故部,英俊尽门生。
杖策翩然归去也,送行满坐簪缨。
尊前雨泪不胜情。
曲终人散后,江上数峰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临江仙·送使君刘显谟归三衢》是宋代诗人姚述尧的作品。在这首古诗中,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送别的场景,展现了深厚的感情和对朋友的不舍。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品原文
忆昨曾将明使指,轺车踏遍东城。重来游戏拥双旌。江山皆故部,英俊尽门生。  
杖策翩然归去也,送行满坐簪缨。尊前雨泪不胜情。曲终人散后,江上数峰青。  
  1. 作品赏析
  • 怀旧与离别:诗歌开头“忆昨曾将明使指”,表达了作者对昔日送别情景的怀念。使用“轺车”一词,既形容了车辆的轻便快捷,也暗示了此行的匆忙和重要。
  • 友情与尊敬:诗中“重来游戏拥双旌”描绘了再次见面时的亲切和喜悦,同时也流露出对使君刘显谟的敬意。这里的“游戏”可能是指轻松愉快的聚会,而“双旌”则可能是古代官员出行时使用的仪仗之一,象征着尊贵的地位。
  • 感慨与不舍:“杖策翩然归去也,送行满坐簪缨”表现了送别的场面,其中“簪缨”指的是官员或士人的装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官员的尊重及他们的社会地位。
  • 深情与哀伤:“尊前雨泪不胜情”传达了送别时的悲伤情感,泪水难以抑制,显示了双方之间深厚的友情和依依不舍之情。
  • 宁静与远望:“曲终人散后,江上数峰青”以平静的画面结束了全诗,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感,同时也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观,增添了诗意。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临江仙·送使君刘显谟归三衢》以其深沉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构建了一个深刻的艺术空间。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的融合,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 语言优美:姚述尧的语言表达力强,善于用词造句。例如,“杖策翩然归去也,送行满坐簪缨”中的“杖策”和“簪缨”都是精心挑选的词汇,增加了诗句的文雅和韵味。
  1. 历史背景
  • 宋朝时期:姚述尧所处的宋朝是一个文人辈出的时代,诗歌成为了表达个人情感和抒发政治抱负的重要手段。这一时期的文化氛围为姚述尧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 宋代诗歌风格:宋代诗歌讲究意境、情感与技巧的融合,姚述尧的这首诗也不例外。它体现了宋代诗歌的典型特征,即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和审美的艺术追求。
  1. 主题思想
  • 友情的价值:诗中对刘显谟的赞美,不仅仅是对他身份地位的认可,更是对其人格魅力和才华的肯定。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姚述尧对友情的高度珍视。
  • 离别的情感:这首诗深刻地描绘了离别时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又有面对分别时的依依不舍。这种情感的细腻刻画,反映了姚述尧对人生百态的深刻理解。
  1. 文化意义
  • 文人情怀:姚述尧作为宋代的文人,其作品中流露出的文人情怀,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
  • 文学传统:在宋代文学传统中,姚述尧的作品继承了传统的诗歌美学观念,同时又有所发展,展现了宋诗的独特魅力。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宋代诗歌的风格和特点。
  1. 影响评价
  • 文学价值:姚述尧的这首诗被认为是宋代诗歌的经典之作之一。《临江仙·送使君刘显谟归三衢》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容,成为后世学者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文本之一。
  • 情感共鸣: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动人的艺术魅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无论是对于熟悉宋代文化的朋友,还是对古典诗歌有兴趣的读者来说,都能从中感受到一种超越时代的美和力量。

《临江仙·送使君刘显谟归三衢》是一首充满情感和艺术价值的宋代诗歌。它的创作不仅体现了作者姚述尧高超的文学造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了解宋代文化的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欣赏和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