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制置侍郎 其三

武侯落落旧规摹,千载谁能发壮图。
抚定南方无后顾,感通北面自前孚。
但于号令教心服,自是欢欣听指呼。
群策不遗光竹帛,方知儒术本非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上制置侍郎 其三》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品。这首诗表达了对一位已故制置侍郎吴公(畏斋先生)的敬仰之情,通过对吴公在王事中表现的赞美,以及对其政治才能和道德风范的肯定,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作者
  • 《上制置侍郎其三》的作者是度正。度正是宋代的一位文人,他的文学成就在宋代有着重要的地位。据传,度正与苏轼等文人交往甚密,他们的诗文相互唱和,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1. 诗歌原文
    武侯落落旧规摹,千载谁能发壮图。
    抚定南方无后顾,感通北面自前孚。
    但于号令教心服,自是欢忻听指呼。
    群策不遗光竹帛,方知儒术本非迂。

  2. 诗意解析

  • 武侯落落旧规摹:这里的“武侯”暗指诸葛亮,诸葛亮在三国时期以智慧和谋略著称。而“落落”则形容他虽身处乱世仍坚守原则,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一描述体现了他对传统规范的坚持。
  • 抚定南方无后顾,感通北面自前孚:这两句诗描述了吴公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他能够平定南方的局势,没有后顾之忧,同时还能影响北方,使双方和睦相处。这里的“孚”指的是信任或诚信。
  • 但于号令教心服,自是欢忻听指呼:这里强调了吴公的命令能够得到部下的真心接受和服从。他通过严明的纪律和公正的命令赢得了士兵的心。
  • 群策不遗光竹帛:这句表明吴公不仅个人有卓越的能力,而且能够整合众人的智慧和力量,使得整个团队的力量倍增,这种领导力在古代尤为难能可贵。
  • 方知儒术本非迂:最后一句表明,虽然儒家的学问可能在某些人眼中显得迂阔,但在吴公身上却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和应用。他能够将传统的儒家思想与实际的政治需要相结合,展现出儒家学问的现实价值。
  1. 历史背景与社会意义
  •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士大夫阶层在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度正通过这首《上制置侍郎其三》,不仅表达了对吴公的怀念和敬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政治人物的道德品质和能力的期望。
  • 吴公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的事迹在当时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后人学习他的治国理念和政治才能。
  • 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才华的赞美,也是对那个时代政治文化的反映。通过对吴公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于理想政治人物的向往和追求。
  1. 艺术特色与表达技巧
  • 《上制置侍郎其三》在艺术表现上具有很高的水平。诗人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象征等,使得整首诗既富有哲理性又充满诗意。
  • 诗中使用的词汇和句式都非常讲究,既有古风古韵,又不失文采风流。这种巧妙的语言运用,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和感受。
  • 诗人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例来展现吴公的风采,这不仅使得诗歌内容更加充实,也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吴公的伟大之处。

《上制置侍郎其三》是一首充满深情厚意的诗篇,它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已故制置侍郎吴公的敬仰之情,也展示了宋代文人对政治人物的道德标准和治理能力的推崇。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宋代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