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张仪立弄璋

弄月吟风泮水湄,几回占喜误蛛丝。
三鳣讲罢争传易,一鲤祥开想学诗。
天傅梅花凝蝶粉,春归柳叶画蛾眉。
何时得践凌云约,领略山中一段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贺张仪立弄璋》是宋代诗人度正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少年学者在科举成功,获得官职之后的情景,通过其学习经历、学术成就和未来展望来表达其对知识与学问的尊崇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首诗:

  1. 作者背景
  • 生平简介:度正(1166-1235),字周卿,合州巴川县乐活镇龙归村人。他少从朱熹学,并因其天资聪明及勤奋好学而闻名。十六岁时,他以卓越的成绩获县学推荐至郡庠研习经学,专攻《周礼》,并以年轻的才华在众多士子中脱颖而出,声誉显赫。
  • 文学成就:度正不仅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他的文学作品也深受人们喜爱。他的诗作多反映了他对自然美景、人文情怀的欣赏,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1. 诗歌内容
  • 描写科举成功:首句“弄月吟风泮水湄”便形象地描绘了他在科举中的成功,仿佛月亮在湖边轻吟,象征着其在文坛上的成就。
  • 描述学术成就:“三鱣讲罢争传易,一鲤祥开想学诗”这两句表达了他在学术上的造诣及其对后学的影响,如同鲤鱼跃龙门般一跃成为学者之师。
  • 赞美梅花与杨柳:“天傅梅花凝蝶粉,春归柳叶画蛾眉”,通过对梅花、杨柳等自然景观的描绘,体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赞赏之情。
  1. 文化意义
  • 反映时代精神:宋代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峰时期,文人墨客们往往借诗词歌赋来抒发个人情怀,表达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度正的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产生的,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追求与情感表达。
  • 体现教育观念:诗中还体现了当时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和对人才的培养。度正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并在科举中一举成名,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耀,也是当时教育成果的体现。
  1. 艺术特色
  • 用典巧妙:在整首诗中,度正巧妙地运用典故,如“弄月吟风”、“三鱣讲罢争传易”等,这些典故的使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为读者带来了更深的文化体验。
  • 意境深远:诗中所描绘的场景既有山水之美,也有人文之韵,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美好境界。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

可以发现《贺张仪立弄璋》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成就和学术成就的诗歌,更是一首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的文学作品。它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所处时代的文化风貌,同时也展示了诗人的个人才华和思想深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