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应甲刹,殿阁拥金仙。
岁歉炊烟绝,城低野色连。
客僧皆散去,主者独安眠。
成毁难逃数,山门八百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规模应甲刹,殿阁拥金仙。
岁歉炊烟绝,城低野色连。
客僧皆散去,主者独安眠。
成毁难逃数,山门八百年。
“大能仁寺”是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的一座汉地佛教寺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价值。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中的大能仁寺:
历史沿革:大能仁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朝梁武帝年间(502—549),当时已有建寺记录。唐大历年间重建。历经宋、元、明等朝代的修缮与扩建,特别是在明代洪熙元年(1452年)增广故宇,并重修寺院,同时题额为“大能仁寺”。至清初,因应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大能仁寺多次遭受破坏。
建筑风格:大能仁寺的建筑风格典型,拥有殿堂楼阁、钟鼓楼以及禅室钟鼓等设施。这些建筑在明末清初被改为道观后,寺额未改。在“文革”期间,该寺遭到严重破坏。直至1984年9月又遭火灾,五间正殿付之一炬。尽管如此,部分遗迹如慈云殿等依然保存了下来。
文化意义:“大能仁寺”不仅是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江西地区文化传承的重要节点。它不仅见证了中国佛教的发展,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大能仁寺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化遗产,其丰富而深远的文化意义和历史背景使其成为研究中国佛教史及古代建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对大能仁寺的研究,不仅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还能进一步促进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