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胡骑秽中原,四月江南尚薄寒。
入昴谁能移太白,来朝我亦见呼韩。
灌坛风雨行将戢,陋巷箪瓢且自宽。
红日再中天地正,泥涂不辱汉衣冠。
石门中夏雨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石门中夏雨寒》是由宋代诗人洪炎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该诗歌的详细介绍:
原文内容:五年胡骑秽中原,四月江南尚薄寒。入昴谁能移太白,来朝我亦见呼韩。灌坛风雨行将戢,陋巷箪瓢且自宽。红日再中天地正,泥涂不辱汉衣冠。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具体年份不详。当时正值国家动荡、民族危亡之际,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个人境遇的无奈感慨。
艺术特色:洪炎在《石门中夏雨寒》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通过对天文现象的描绘(如“入昴”、“太白”、“呼韩”),展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同时,诗中的“灌坛风雨行将戢”等句,不仅形象生动,还富含哲理,反映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情感表达: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更是诗人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诗人通过对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个人生活困境的描绘,传达出对和平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种情感的真挚流露,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强烈的时代感和深沉的历史感。
文化价值:《石门中夏雨寒》不仅是洪炎个人的文学成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远的文化意义,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石门中夏雨寒》作为宋代洪炎的代表作品,以其深刻的历史感、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以及真挚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