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胡骑秽中原,四月江南尚薄寒。
入昴谁能移太白,来朝我亦见呼韩。
灌坛风雨行将戢,陋巷箪瓢且自宽。
红日再中天地正,泥涂不辱汉衣冠。
【注释】
石门:地名,在今河南省灵宝县东北。中夏:指农历五月初六,即端午节后一天。雨寒:雨点寒冷。
五年(前126-前125):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7),匈奴大举入侵汉朝,一直打到萧关(今陕西宁夏境内)。武帝派卫青率兵出击,于五月至九月分三路攻打匈奴,大破单于王庭,迫使其北迁,此为“建元之三年”。
薄寒:微寒。
入昴:《汉书·天文志》:“斗柄东指,天下皆秋;西指,天下皆春;南指,天下皆夏;北指,天下皆冬。”太白:金星的名字。
呼韩:古族名。《史记·匈奴传》:“匈奴自谓’黄头人为奴仆,白头人为官长’。”
灌坛风雨行将戢(jī机):指天气转晴,雨水即将停止。灌坛山,山名,在河南省新安西北。
陋巷箪瓢(dān pái )且自宽:意谓简陋的居所和简单的饮食也足以养身。箪,古代的一种圆形竹器。瓢,一种用葫芦制成的盛水器具。陋巷,贫穷的住宅。箪瓢,泛指简陋的生活必需品。
红日再中天地正:太阳重升,天地清明。
泥涂不辱汉衣冠:即使身处泥泞,也不会玷污汉家的衣冠。
【赏析】
这首七律写于诗人晚年,是一首咏物抒怀之作,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全诗以咏物为主,兼有抒情之意。首四句写六月时节,中原一带的天气酷热如火,而江南一带则尚存微寒;五六句说入秋以后,谁能移动太白星?来朝我亦见呼韩邪单于;七八句说灌坛山的风雨将止,陋巷箪瓢也能自宽;末两句写天公作美,红日又高照大地,阳光普照,光明正大,泥涂之下,不会玷污汉家衣冠。
首联写六月中原酷暑如焚。起笔就点明时令、地点、气候,并紧扣题旨。诗人从自己长期流落塞外生活体验出发,对中原的酷暑感到十分惊讶。“胡骑”指匈奴军队。“秽”是蒙蔽的意思,这里指污浊。
颔联以议论发端,写入秋后北方的天气。“入昴谁移”承上启下,既说明入秋以后北方的天气变化,又表明自己对这种变化的认识。“太白”指金星。“来朝”承上启下,说明自己到过北方,亲眼看到入秋后天气的变化,并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统一的喜悦之情。
颈联写入秋以后,天气转晴,大雨即将停止,诗人在陋巷箪瓢之中依然能自宽自得。“灌坛”,即今河南省新安县西北的灌坛山,山名。“行将”承上启下,既说明天气转晴即将来临,又表明自己虽处陋巷箪瓢之中,依然能自宽自得。
尾联写红日高照,万物更新,光明正大。“泥涂”承上启下,既说明了自己的居处虽然简陋污秽,但并不因此而玷污了汉家衣冠。“泥涂不辱汉衣冠”,是诗人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总结,也是对自己人格的升华。
这首诗表现了一个老臣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对国事的忧虑以及对自己遭遇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