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种野花韵诗

强移野卉对残春,深恐焦枯向日薰。
种止一行非贵少,高才三寸岂超群。
既无艳色堪观赏,又乏幽香漫吐芬。
却忆故园都谢了,卖花声断几时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种野花韵诗》是宋代诗人洪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基本信息:洪皓,字光弼,饶州鄱阳人,是南宋著名的学者和官员。他在政和五年中进士,曾担任秀州司录及徽猷阁待制等职。后因直言进谏被秦桧排挤,遭贬至英州安置九年,后徙至袁州直至病逝。
  1. 诗歌原文
  • 强移野卉对残春,深恐焦枯向日薰。 种止一行非贵少,高才三寸岂超群。 既无艳色堪观赏,又乏幽香漫吐芬。却忆故园都谢了,卖花声断几时闻。
  1. 诗歌解析
  • 情感表达:《次种野花韵诗》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美景时的复杂情绪。一方面,他试图通过移植野花来对抗春日的焦枯,显示出一种努力与坚持;另一方面,他又意识到这些野花的价值有限,无法与真正的花卉相媲美。
  • 艺术特色:洪皓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绘,比如“深恐焦枯向日薰”、“既无艳色堪观赏”等,这些都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感染力。整首诗语言朴实而不失文采,体现了宋代文人追求自然和谐的审美情趣。
  • 历史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也颇为特殊,反映了洪皓在金国期间的经历及其复杂的内心活动。作为南宋官员,他对故国的思念贯穿全诗,而这种情感在现代读者中引起了共鸣。

《次种野花韵诗》不仅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还折射出其深刻的历史情感和对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意境,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