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作高山太王荒,鸑鷟一鸣周剪商。
郏鄏卜年大蒐讲,诸侯敛衽尊天王。
六月中兴绳祖武,平荡犬戎恢境土。
石崖可凿诗可镌,千载神光薄西浒。
橐驼挽入大梁都,璧水湛湛河出图。
中间两鼓备章句,日惟丙申不模糊。
左骖秀弓射麋豕,有鳑有□君子渔。
光和石经屹相望,诅楚登峄非吾徒。
辛壬癸甲雁分翅,桥门观者堵墙如。
星沉东壁干戈起,首下足上天倒置。
景钟糜碎九鼎飞,王迹皇风吁扫地。
群胡扛石徙幽燕,兵车乱载包无毡。
敲火砺角小小尔,为础为砧多历年。
宣和殿中图复古,冠以车攻次十鼓。
韩诗欧跋尽兼收,云章剖判定鱼鲁。
先君辛苦朔方归,文犀拱璧弃弗携。
一编十袭自鐍秘,更有司马凤翔碑。
我生不辰今已老,岐阳三雍身不到。
匆匆使虏接淅行,在耶亡耶问无报。
整齐篆籀饰牙签,简撮篇咏劳穷探。
致主有心歌小雅,汗颜无术下登三。
石鼓诗
介绍
《石鼓歌》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分五段。这首诗通过对石鼓文的描绘,表达了对古代文化和诗人才华的珍视,同时呼吁朝廷予以重视与保护。以下是对《石鼓歌》的介绍:
作者介绍:《石鼓歌》由苏轼创作,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和画家。苏轼在政治和文学上的成就使他成为宋代文坛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歌风格多变,既有豪放奔放的风格,也有细腻婉约的作品。苏轼的诗词作品流传下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品背景:《石鼓歌》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当时石鼓文出土于凤翔府天兴县(今陕西宝鸡)。石鼓文是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其内容为大篆,记录了秦皇游猎之事,因此也被称为“猎碣”。这种石刻文字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艺术特色:《石鼓歌》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诗的结构严谨,分为五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明确的起承转合,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流畅自如;其次,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通过比喻、夸张等手法,生动地表现了石鼓的文化价值;最后,苏轼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洞察力,将石鼓文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巧妙地融入诗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和诗人的智慧。
文化意义:《石鼓歌》不仅展现了苏轼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文化内涵,还反映了唐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对于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通过对石鼓文的赞颂,诗人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对历史传承的重视。这种文化自觉和传承意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影响:除了在文学上的创新外,苏轼的《石鼓歌》还对后世的学术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它的出现促使学者们重新审视和研究古代石刻文字,推动了中国古文字学的发展。此外,苏轼的《石鼓歌》也成为了研究唐代文化和唐代文学的重要文献资料。
《石鼓歌》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厚艺术价值的诗篇,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激励着后人继续探索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