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杜公韵

杜郎得饱肥如瓠,怪我秋来太瘦生。
时辈不应推翰墨,论文时许过柴荆。
朋交结绶非能事,身世灵丹岂易成。
幽径新凉约微步,晚风含树有蝉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杜公韵》是宋代诗人洪刍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洪刍的生平:洪刍,字驹父,南宋时期南昌人,其兄为洪朋,兄弟二人均为文学才子。洪刍于哲宗绍圣元年中进士,后放意江湖,不求闻达。
  • 洪刍的诗歌成就:洪刍不仅在科举中取得了好成绩,而且他的诗歌创作亦有较高成就。《次杜公韵》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他对杜甫诗歌的理解和运用。
  1. 诗歌原文
  • 诗句原文:”杜郎得饱肥如瓠,怪我秋来太瘦生。 时辈不应推翰墨,论文时许过柴荆。 朋交结绶非能事,身世灵丹岂易成。 幽径新凉约微步,晚风含树有蝉声。”
  • 诗意解读:这首诗以生动的意象和深邃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杜甫诗歌的赞赏以及对自身境遇的感慨。通过对杜诗的借鉴与再创造,洪刍展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1. 诗歌鉴赏
  • 艺术手法:《次杜公韵》中的用典、拟古等手法,使得整首诗富有古典韵味。尤其是“时辈不应推翰墨”一句,通过对比自己的处境和杜甫的遭遇,表达了诗人对才华被埋没的哀叹。
  • 情感表达:洪刍在诗中流露出对杜甫人格魅力的敬仰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无奈。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诗歌具有了深刻的感染力。
  1. 写作背景
  • 时代背景:宋代是一个文人荟萃的时代,诗歌作为表达个人情感的重要形式之一得到了极大的重视。洪刍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创作出《次杜公韵》,既是个人艺术追求的结果,也是当时社会文化氛围的产物。
  • 个人经历:洪刍的个人经历与杜甫的生活轨迹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可能使他在创作过程中受到了更多的启发。
  1. 文学价值
  • 艺术创新:《次杜公韵》在艺术表现上具有一定的创新之处,尤其是在对杜甫诗篇的引用和转化上,显示出了洪刍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 文化传承:此诗不仅是洪刍个人艺术成就的体现,也是宋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杜甫作品的借鉴和模仿,洪刍将杜甫的思想和艺术风格传递给了后世,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1. 影响评价
  • 后世评价:洪刍的《次杜公韵》及其相关研究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许多学者对其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它是研究宋代文人诗歌不可或缺的作品。
  • 文化意义:从更广泛的视角来看,《次杜公韵》不仅仅是一首诗歌,它的存在对于理解宋代乃至整个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展示了一个时代的文学风貌,反映了文人群体的精神世界和文化追求。

《次杜公韵》不仅在艺术上有着较高的成就,而且在文学价值、历史背景和社会影响等多个层面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洪刍以其独特的诗歌语言和深邃的情感内涵,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也展示了宋代文学的繁荣景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