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李贯之郎中 其二

天定何能待,西风杳去槎。
斯人嗟已矣,吾道信非耶。
石泐名犹在,江空恨更赊。
濂溪应配食,杯水荐寒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李贯之郎中 其二》是宋代诗人洪咨夔的作品。这首诗以沉痛的心情,表达了对李贯之的哀悼之情。下面将详细解析诗歌内容:

  1. 诗歌原文
    天定何能待,西风杳去槎。
    斯人嗟已矣,吾道信非耶。
    石泐名犹在,江空恨更赊。
    濂溪应配食,杯水荐寒花。

  2. 诗歌翻译
    天意如此不可抗,秋风无情带走他。
    可惜此人已经逝,我的道路是否真?
    即使名字早已刻在石头上,心中的悔恨如江水长流。
    濂溪公应该配享祭礼,一杯清水献寒花。

  3. 主题思想:《挽李贯之郎中 其二》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反映了诗人对李贯之逝世的悲痛与不舍。诗中“天定何能待”,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无奈;“斯人嗟已矣”则揭示了诗人对自己道路选择的反思与遗憾。最后两句,“濂溪应配食,杯水荐寒花”,则寄托了诗人对李贯之的怀念之情和对死后荣耀的认可。

  4. 背景介绍:此诗作于南宋理宗景定年间(公元1260—1264年)。此时南宋王朝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洪咨夔作为一位忠诚的士大夫,深感国家命运多舛,个人理想难以实现,因此写下这首诗来表达他的哀愁与失落。

  5. 作品赏析:从文学角度来看,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对秋日景象的描绘,巧妙地传达了诗人的情感与哲思。特别是“天定何能待,西风杳去槎”两句,运用了自然现象来象征人生的无常和宇宙的无情,使得整个诗歌充满了哲理性和深度。此外,整首诗的结构紧凑,情感真挚,读来令人动容。

《挽李贯之郎中 其二》不仅是一首充满情感的抒情诗,也是一首蕴含深意、风格独特的文学作品。通过对它的学习和理解,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以及诗人的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