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改元元日登行春阁

夜尽铜壶漏,朝生玉律春。
日称元最重,年与号俱新。
郡阁晴光早,山城喜气均。
椒觞初献寿,仙木已书神。
鹰隼飞还止,龙蛇蛰欲伸。
溪冰仍泛泛,园柳自欣欣。
物意幡然作,人情岂不伦。
区区添甲子,敛拙任洪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元丰改元元日登行春阁》是北宋诗人韦骧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

  1. 作者介绍
  • 韦骧,字子骏,宋代杭州钱塘人。他本名让,为避濮王讳改名为韦骧。韦骧以进士出身,曾历任多个朝廷要职,包括福建转运判官、尚书主客郎中等职,最后以左朝议大夫的身份提举杭州洞霄宫。其诗作流传至今,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造诣。
  1. 诗歌原文
    夜尽铜壶漏,朝生玉律春。
    日称元最重,年与号俱新。
    郡阁晴光早,山城喜气均。
    椒觞初献寿,仙木已书神。
    鹰隼飞还止,龙蛇蛰欲伸。
    溪冰仍泛泛,园柳自欣欣。
    物意幡然作,人情岂不伦。
    区区添甲子,敛拙任洪钧。

  2. 诗歌内容分析

  • 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中对自然景观的描述生动具体,如“郡阁晴光早”、“山城喜气均”展现了早晨的景象,而“溪冰仍泛泛,园柳自欣欣”则描绘了春天的景色,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 节日氛围的渲染:诗中的“日称元最重”和“年与号俱新”表达了对新年的重视以及对新一年的美好期许。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增强了节日的氛围,也反映了诗人对时间的敏感和珍惜。
  • 社会现象的反映:诗中的“物意幡然作,人情岂不伦”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评价,表达了他对世事变迁的看法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 个人情感的抒发:诗人在诗中多次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如“区区添甲子,敛拙任洪钧”,这不仅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也展示了他对自己职责的担当和对生活的热爱。
  1. 艺术手法
  • 意象的选择与运用:诗中使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铜壶漏”象征着时间,“玉律春”寓意着新春的到来。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
  • 修辞的使用: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使得诗歌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感。
  • 对比的运用:诗中通过对比新旧、高低等方式,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这种对比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加鲜明、有力。
  1. 文化背景
  • 元丰改元的历史背景:元丰改元是宋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标志着北宋由盛转衰的开始。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诗人韦骧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以及对历史的反思。
  • 行春阁的意义:行春阁是一座位于杭州西湖的亭台楼阁,它不仅是观赏美景的好地方,也是文人墨客聚集交流的场所。诗中“行春阁”的出现,暗示了诗人在此地的所见所感,以及他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留恋。
  1. 主题思想
  • 对新年和新生活的期待:诗中通过对新年的描写和对新生活的展望,表达了诗人对新一年的希望和憧憬。诗人通过诗歌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信心。
  • 对国家和社会的担忧:尽管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新年的喜悦和对生活的期待,但他并没有完全忽视国家和社会的问题。相反,他对国家的大事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并提出了对时局的看法和建议。
  • 个人命运与社会命运的关系: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命运与社会命运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个人的命运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但同时他也强调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这种观念体现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 创作背景
  • 政治背景:韦骧生活在北宋时期,这是一个国家从繁荣到衰落转变的时代。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以及对历史变革的思考。
  • 文学背景:韦骧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推崇。他的诗歌不仅表现了他个人的才华和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审美趣味。

《元丰改元元日登行春阁》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情感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于新年和新生活的期待,也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看出,诗人在表达自己情感的同时,也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和深邃的思想。

相关推荐